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学科辅导  
 
家校共育,班主任最怕的三件事
浏览:323次 时间:2023/11/22 10:20:01

在小学生心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拥有绝对权威的,是无所不能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

事实上,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一个矛盾组合体,可以什么都不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张牙舞爪来,我沧海一声笑。却又好像什么都怕——这不敢做,那不敢说。学生表现好,必须奖励,以激励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学生表现不好,要想方设法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已经有30年教龄的老班主任——我,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就有“三怕”。

一“怕”家长问“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

“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往小了回答,家长所得非所愿,会衍生出许许多多小问题。往大了回答,话题就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了。而班主任工作的繁琐忙碌与无规律性,实在无法保证在家长来信息或电话时,能进行较长时间的沟通,更不要说每周都能与每个家长详细沟通一次了。

其实,“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这个问题,本也无需班主任回答。家长每天花个三五分钟就能心中有数。

如果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翻翻作业本就什么都知道了。作业与孩子表现的关系:一是“孩子的表现都写在作业本里”,二是“作业本可以****出孩子的性格”;三是“如何对待作业本或许比成绩本身还重要”。这三点,把老师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如果家长想了解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看看孩子在家里时的各种表现就清楚了。家长可以观察:他会自己整理书包吗?他经常丢三落四吗?他会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吗?他和兄弟姐妹之间能好好相处吗?他乐于分享吗?他勇于承认错误吗?等等。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他在学校一定是同学的榜样。反之亦然。

可是,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个学期每个家长都想问一问,都想在电话中得到老师具体详细的回应。在家庭访谈工作中,不少家长也是执着地在这个问题上反复求索,却忽略了家校共育的有效探讨。

家长和老师,是合作的伙伴,需要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二“怕”家长提及“孩子说”

“孩子说”可以算是家长的“口头禅”,不但使用频率高,还可以免去说服力偏弱的解释。

A “孩子说”,作业都写了

有不少家长朋友检查孩子作业,以孩子说“写了”为标准,只要孩子说写了,就一定是写了。但孩子都写了吗?都认真写了吗?家长一无所知。

老师检查,要不就是空白,要不就是乱写,要不就是书写潦草。发信息反映情况,家长回信息:“孩子说”完成了啊!怎么会这样呢?

渐渐的,孩子的作业就学会了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到了高年级,家长如梦初醒,惊呼:怎么会这样?

有家长问,老师,你们不是专业检查作业的吗?第二天你们不就能发现了吗?这不是你们老师的工作职责吗?

是的,老师们发现了,可是已经没有时间帮孩子补回来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也是天天更新的。而学习,是多么需要“趁热打铁”,多么需要“今日事,今日毕”啊!

其实,我们老师对家长的要求不高,只要家长能花个三五分钟,看看孩子有没有按要求完成各项作业,看看孩子的书写是不是工整,看看孩子前一天的错题有没有订正,足矣。至于判断对错,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那是老师的任务。

家长只在“孩子说”之后,多一个小动作——翻看孩子的作业,就能心中有数,还能让孩子获得“被关注”的幸福感,进而动力十足。小付出,大收获,何乐而不为?

B “孩子说”,同学无故打我

“孩子说”一旦被认可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而且覆盖面会越来越广——被同学骂了,被同学打了,老师不帮忙等等。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核实后,就只剩下尴尬了——孩子学会避重就轻,绝口不提是自己先惹的祸。

一天放学后,把学生送出校门还没回到办公室,就接到了家长的信息:“孩子说,今天在学校被两个男生无缘无故打了。”啊,有这回事,我竟然毫不知情,了解孩子除了心里不舒服外没有别的,我表示次日到校一定好好处理。

第二天,我把几个当事人约在一起,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女生是小组长,在实践活动中指挥不动小组员,于是出言不逊还动手打了同学,两个男生气不过,还手了。

我把情况告知家长,让她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遇事冷静,有困难找老师。同时强调我对孩子们日常交往的要求——同学之间只能提醒和帮助。

家长很不好意思,给我回了长长的文字信息,表达了歉意,也分析了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小小不足,表示全力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有几句话说得特别好:

“其实我不怕孩子犯错误,但是要让她认识到犯的错误要自己改正,以后都不再犯。这些是孩子的成长。”

那以后,女生和组员的相处默契起来了,工作越来越得力了。

C “孩子说”,不喜欢上某节课

“孩子说”被家长一次次无条件认可后,就会渐渐成为孩子不上进的借口。

曾经遇到一个小男生,他告诉妈妈,不喜欢上语文课。我接班前不喜欢,理由是“老师太凶”,害怕得听不进去;我接班后也不喜欢,理由是“老师太温柔”,不听课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后果。瞧瞧,这样的“孩子说”,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啊。

想起看过的一个令人崩溃的心理治疗案例:孩子来到诊室,闹着要吃蚯蚓。蚯蚓拿来了,他又说要两条蚯蚓。两条蚯蚓拿来了,他要求医生先吃一条。医生硬着头皮吃了。结果,孩子哇哇大哭:“你吃的是我想吃的那一条蚯蚓!”

D “孩子说”,老师偏心眼

说老师偏心眼的孩子不少,我们小时候也觉得老师偏心眼。真的站上了讲台后,才发现,说老师偏爱的恰恰是得到老师最多关爱的学生。

男生小Z,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天天带着他到校外进行全科目“提升”。作业优先完成“提升”的,如果“提升”课与校内的安排有重合,放弃学校的课。如此一来,他在外面的成绩见风就长,而校内的检测,哪怕是很简单的课内知识为主的单元检测,他也常常莫名其妙地丢分。不过,有“提升”的优异成绩在,爸爸妈妈也不着急。

小Z读小学的年代,“小升初”还是需要考试择优录取的。毕业考试前,我们安排了模拟考,小Z的语文只考了80分,属B级,习作丢分较大。综合小Z的平时表现分析,这个成绩属于正常发挥。

发下卷子的那个晚上,我破天荒接到了爸爸的电话——向来都是妈妈跟进孩子的学习,语气有点激动地问我:“老师,习作扣分那么重,是不是写得不合老师的心意呢?”

我哭笑不得,耐心解释:模拟考试是统一密封装订状态下,全级老师流水线阅卷,习作是学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亲自批阅。

最后,我强调,如果用“合老师心意”来说的话,标准就是有没有按习作要求写,按要求的一定“合老师心意”,反之亦然。小Z爸爸的口气终于缓下来了。

三“怕”家长“请老师帮帮忙”

在小学,家长请老师帮忙的信息是几乎天天都有的。请老师帮忙提醒孩子多喝水、随时添减衣物,帮忙寻找孩子丢失的衣服、文具、作业、课本,帮助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帮助孩子到保安室拿家长送来的物品,等等。

这样的求助信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面覆盖,无一例外。

A “犬人”的故事

试想,中高年级的孩子,如果口渴还不会自觉喝水,午休时还不会自己盖好被子,课前课后还不懂得收拾自己的物品,他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照顾自己呢?

想起一个心酸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妇人,中年生了一个儿子,对待他就像掌上明珠。各种事情,都不让他做。到了成人年龄,衣食起居,还需要别人来料理,就像在婴儿时候一样。有一个老翁,劝妇人说:“应该教他说话。” 妇人回答说:“有我在,他用不着说话。”有一个邻居,劝妇人说:“应当教他生活自理。”妇人回答说:“有我在,他用不着生活自理。”后来,这个妇人去世了,他的儿子什么都不会干,每天和狗一起趴在门口讨饭。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犬人。

B 校门口的小尴尬

有一天,午休起床后,我到校门口等候预约面谈(家庭工作访谈)的家长,碰巧看到了我们班小刚的爸爸拎着一袋东西走来。

我主动迎上去:“给小刚送东西呢?”小刚爸爸有点不好意思:“不是小刚,您说不准家长随意帮孩子送东西到学校后,他每天睡前都会收拾好第二天的上学用品。这是给他姐姐送的,早上出门太匆忙忘了带。”

说完,他自己嘿嘿笑了,我以微笑回应。接下来,他等小刚姐姐,我等家长,都没说话——不知说什么好。我们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旁边的大树,偶尔视线相碰,他继续嘿嘿一笑,我也继续微微一笑回应。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在分离之前,我们最该做的就是让他们独立、勇敢,学会保护自己。这样,无论他们飞到哪里,我们都可以放心,而不是尴尬地面对孩子的抱怨:“你们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家校共育理念下,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需要敞开心扉,需要精诚合作,需要彼此信任。如此,孩子才能不断丰满羽翼,自由翱翔。


转自《祖庆说》

 
上一篇:最大的好习惯,是让孩子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一.. 下一篇:“双减”后,三年级现象太可怕!再不重视,会..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