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第一线工作多年,平时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孩子和家长,深感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原因。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三个教育经历,希望给家长以借鉴与启迪。
家有“坏榜样”
就读乡村中学九年级的小文,是大家眼里的问题学生。上课不听讲,成绩一团糟,吸烟喝酒,爱说脏话,手机被缴了一次又一次。
小文的家长屡次被叫到学校,配合老师教育儿子。小文的爸爸对小文颇为严厉,呵斥、责骂、威胁,但是教育收效甚微,小文还是老样子,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在家的态度更为恶劣,家长不给钱,就闹得全家不得安宁。
为了转化小文,学校领导、老师多次进行家访,有两次还联系了小文村的村主任和小文所在村民小组的组长一同前往做工作。在家访中,问题的症结逐步暴露了出来。小文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家人对他期望很高。在家庭教育上,父亲的管教也堪称严厉。但是小文的父亲对儿子要求高,对自身的要求却不高,是一个坏榜样。小文进网吧,他抬脚就踢,自己却喜欢打牌赌博,和一伙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平时也不找个正经工作,小文的母亲受不了,跑到远处打工去了。小文抽烟喝酒,他破口大骂,自己却烟酒俱全,还说这是大人的专利。小文说脏话,不讲礼貌,他批评得头头是道,自己却经常和小文的爷爷奶奶拍桌子,对老人很不孝顺。在父亲的坏榜样下长大,小文变得越来越逆反。父亲越教育,他越放肆,越变本加厉。小文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很多家长对子女要求高,对自身要求却低,家庭教育严重缺乏说服力。上梁不正,下梁焉直?家长是孩子接触得最多的人,耳濡目染久了,一些观念与行为习惯深入骨髓,学校教育是很难纠正的。古人讲,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他(她)从你身上得到的信息背道而驰,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堪危!所以,家长们请以身作则,从自律开始对孩子的教育。一说起八年级的小孙同学,老师们全都是摇头叹息,脾气暴躁,我行我素,人称“班级一大害”。
前几天,小孙的母亲跑到学校哭诉,说小孙嫌她做的饭菜不好吃,把家中的锅都砸了。
据小孙的母亲说,小孙幼时性格并不反常,说话做事都挺温和。后来生了一场大病,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什么事都依着他,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再后来病好了,小孙却变了一个人,异常任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做事越来越出格。在这个案例中,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无原则的溺爱,最后自食其果。
爱是好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家长可以多关爱孩子,给他一些自由,但一定要坚守底线,坚守原则,不能做的事坚决不能做。一旦越过了这个原则,必要的批评惩戒教育不可少。孩子小的时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对法律、对道德的敬畏感,长大后的他们才会受社会的约束,成为遵守规范的人。那些为所欲为的问题青年,其行为与思想的不良倾向在幼时肯定已有端倪,但是因为家长对其行为的放纵,在家庭教育上缺乏原则性,才导致了小洞不补,变成了大洞,就很难补了。近些年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很多孩子由老人照管。老人家是隔代亲,对孩子过度溺爱,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原则性与约束力。所以,任性肆意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任性放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家长们教育孩子,请从把握尺度,赏罚分明,坚守原则开始!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班级有一个叫婷婷的女生,她曾向我哭诉过家长对她的不满意。因为她成绩一般,考不上重点高中,而她亲戚家的一个孩子成绩又很优秀,家长觉得丢脸,老是指责她,搞得她都不想回家了,平时学习、生活也郁郁寡欢,提不起劲。婷婷本是一个表现很好的女生,热情大方,热爱劳动,也很有办事能力。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她从未放弃,一直在努力去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她将来会是一个优秀的工作者。婷婷的家长不从现实出发,为孩子设置超出承受能力的目标,教育目标不明智,导致婷婷失去了上进的信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如果家长能根据婷婷的实际情况,发扬她的优点、长处,鼓励她一步一步地超越自我,让婷婷自信奋进,那么效果是可预期的。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味注重学习成绩,为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殚精竭虑,花钱出力从不吝惜,却忽视了孩子品德心灵的健康成长,忽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最终酿成苦果。譬如我们熟悉的药家鑫、林森浩、马加爵、曾世杰,这些本应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在他们最闪光的年华锒铛入狱,其根源就是家庭教育的偏差。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应以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为出发点,立足现实,树立现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智,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收到切实的效果。
有位家长向我哀叹他和儿子的关系:“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哪样要求没有满足他?可平时不知他想些什么,一和我们说话就犯冲,做家长真是悲哀啊!”
这位家长的话道出了当前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心声——他们和孩子之间无法理解,无法沟通,隔阂严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感觉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都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了。不能单纯用“代沟”二字来解释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缺乏父子母子之间如朋友一般相处的人,并不缺乏被孩子信任当成人生导师的家长——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成功地影响着孩子。我们换个角度来想——站在孩子的角度,在他(她)成长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困惑、苦恼,需要询问,需要帮助,需要倾诉。找谁呢?一开始,肯定是找家长,因为家长离他(她)最近,是他(她)最信任最可依赖的人(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朋友还不具备足够的影响力),家长的教育也最具有权威性。那为什么很多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远离了和家长的沟通,变得不听话,变得不愿意和家长说心里话呢?这是因为家长总是站在大人的立场上——不习惯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能够感同身受。遭受了许多次家长对他们的呵斥,对他们的不以为然之后,孩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觉得跟家长讲等同于鸡同鸭讲,根本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帮助,还常常会适得其反,纯粹是自找麻烦,很自然的,他们就在家长面前避而不谈,转而去寻找其他的沟通渠道或是自我封闭起来。家长和孩子缺乏可沟通性,家庭教育的作用自然就被弱化了。所以,家长教育孩子,请从换位思考,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同悲同喜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