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的爸爸有一天对他说:“在没有把你弄乱的地方整理干净之前,你不准吃晚饭。”小文断然拒绝收起他玩灯塔了一地的玩具,爸爸看着他没有动,又严肃地告诉小文,如果他不收拾玩具,将得不到晚饭。小文想到没有晚饭吃,便歇斯底里地号陶大哭,但还是没有收拾玩具的意思。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当父母给孩子下了最后通柴“不收拾玩具就不给吃饭”,那么父母们就置身于家庭教育的浓雾中。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教育目的往往是用成年人的权威来压制、命令孩子,让孩子必须按着大人的思维方向和指令去做。在父母与孩子的权力斗争中,孩子是弱者,是思维和行动的被迫者,下通躁的父母往往是只顾着权力之争,而没有认真去思索事件的实质。
如果小文真不收拾玩具,就让他去吃饭,父母可能会失去威信。孩子以后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相信父母呢?孩子的第一次权力斗争的胜利是否会让他一如既往地与父母抗争呢?事实上,凭良心,小文就是不收拾玩具,爸爸也不能不让他吃晚饭,总不能为了收拾玩具,而拿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来作为权力斗争的赌注吧!
类似的威胁总是他惯用的手段,可对使用这手段的爸爸来说,这是一种两难的境界。每当他使用这种手段时,他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总是不能很好的解决,所以爸爸思量着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那他应该怎么办呢?
爸爸决定改变方法。他放弃强权意识,走到小文身边,轻轻地抚摸他的肩膀,解释说:“刚才的话并没有经过思考,爸爸做得不好,我确保小文一定会有晚饭吃。”
小文渐渐平静下来,能够听爸爸解释他的意图了:“把玩具收拾好,才能腾出地方吃饭。”在最后通牌解除后,小文能解决问题并思考了。他提议,暂时把玩具放在一旁,等晚饭后自己并不饿时,再把玩具收拾起来。爸爸很乐意地接受了他的妥协,也意识到了这不仅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办法,而且也是一个互相保全面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