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480次 时间:2023/12/22 10:41:09 |
 |
认识一位年轻的朋友,毕业之后去面试一家很有名气的公司,历尽千辛万苦成功拿到offer 。她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大公司,身边的朋友都羡慕她,她却一直在打退堂鼓,害怕公司哪天发现的自己的能力非常一般。心理学上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冒名顶替综合征”,意思是明明获得了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却仍然深信自己“不配”。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词语来解释,那就是:“不配得感”。“不配得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好东西。这个“好东西”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更是心理层面的爱、认可与关怀。
看中一件衣服,认为只有漂亮的人才能穿;
无法因他人的夸奖而感到高兴,觉得自己不值得这个赞美;别人喜欢自己、对自己表示关心,第一反应是下意识拒绝,不敢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不配得感”强烈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低于外界对他们本身的评价,为了追求好的结果,努力工作和生活,可当结果发生,他们又开始退缩。“不配得感”对孩子的生活影响很深,让他们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心理学家米夏艾拉·穆逖兮在《冒名顶替综合征》一书中写道:冒名顶替者的人生故事千差万别。不过,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在孩童时期过于苛求自己,并且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感觉不适。有位女生邀请了自己的妈妈录节目,女儿试图告诉妈妈,在美国,自己看似普通的长相也会被认为是美的。“你一直都是个小黑妞、小丑妞,我们会说你是猪拱嘴,像猪嘴一样的感觉。” 但是直至今日,父母对孩子这种不留情面的点评并不少见。他们试图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对孩子的任何事情嗤之以鼻,无论孩子多努力,也不会被认可。父母对孩子的种种挑剔,最后也导致了孩子对自己的不满和挑剔。
其次,孩子“父母化”,孩子在家庭里会承担起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压力和责任。曾经看到某个视频中,女儿拿了货架上一瓶4元的饮料,没想到遭到母亲的批评、教育:“你买东西一定要看价,咱这个消费水平就在那里,咱不能跟别人比。”妈妈可能本意是为了让孩子勤俭节约,但是她的一番话里,却像是告诉孩子:你配不上这一瓶4元的水。在一些家庭中,因为父母的童年经历或者家庭情况,他们会期待孩子早早地目睹生活的艰辛,从而变得懂事、体贴。他们会对孩子哭穷、抱怨,孩子有时候为了取悦父母,会主动承担起责任。虽然孩子不足以满足大人对他们的期许,但出于对父母的爱与忠诚,他们不敢过得比父母好。于是,很多孩子不敢追求好的生活,一旦他们这么做了,羞耻感和内疚感便如影随形。在一些家庭,父母始终以学业成绩衡量自己的孩子,甚至根据成绩给予孩子不同程度的爱。比如,考得好家长喜笑颜开;考得差了,则对孩子冷冰冰的,言语里满是批评、嫌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是根据自己的外在表现来爱自己的,成绩好才值得被爱,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在这种“有条件的爱”下,孩子很容易患得患失,承受过多压力,他们会苛求自己。然而,对自己的要求越高,犯错误时的打击也越大,这些错误反过来又证实了“我不够好”的基本信念。很多孩子会把“学习结果”和“个人价值”划等号,不管自己有多努力、多优秀,他们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读高中的儿子,有一段时间学习很努力,尤其是数学成绩突飞猛进,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表扬过他好几次,新学期甚至提出让他来当课代表。妈妈很开心,她以为儿子也会一样开心,没想到儿子表现得很焦虑,他甚至私下里拒绝了老师的提议。因为在他看来,现在的成绩是运气好的结果,如果后面没考好,大家肯定会对他很失望。在他眼里,那个优秀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一个“冒名顶替的角色”,他恐惧自己的学习水平被“拆穿”。
比其他孩子,他们更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眼光,相比于欣赏和夸奖,他们更容易识别那些负面的评价。他们对自己非常地苛刻,常常将责任和失败,全部归咎于自己“不够好”上面。他们不认同自己,对自己生活中的成功和幸福期望值很低,当好事发生时,不敢拥有,进而错过机会。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所写:“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妈妈带着女儿出行,买票的时候,多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等座”。商务座你也配得上,只是爸爸妈妈目前的能力还配不上。你值得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但前提是,你也得为自己努力。
每个孩子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要打击孩子的热情和希望。
能否养出内心富足、配得感强的孩子,绝对不是看物质多少,而是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管家庭条件贫富,父母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养育孩子。不要总是拿“条件不好”“自己多辛苦”去控制孩子,让孩子早早地背负沉重感,处在忧虑之中,无法身心舒展地成长。真正有格局的父母,绝不会给孩子灌输过多物质上的贫富、自己的牺牲多少,而是不抱怨、不诉苦、提升自己,给孩子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孩子明白: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爱你、接纳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求,愿意陪你一起解决问题。当我们给予孩子的反馈是积极的、向上的,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接纳、被允许的,自己是值得拥有这一切的,产生配得感,这才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能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