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闺蜜给我打电话,说她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两口子一着急,把手头能够着的东西,几乎全砸了个遍。
等我赶到的时候,只看见闺蜜坐在冰凉的地板上,倚着墙角正哭,而男人则在阳台上。
我走到闺蜜身边坐下,小声问她:
闺蜜听后推了我一把,不禁破涕而笑。
看着一屋子狼藉,让我更觉得匪夷所思了:
这不是你两夫妻冲动的后果吗?跟孩子有啥关系?
原来,是她给孩子报了个周末研学班。
可早上该出发了,本来给孩子洗了要穿的研学服却找不见了。
孩子一着急,就把她刚因为换季收拾好的衣柜,翻了个底朝天。
白白收拾了不说,卧室的床上还重新堆起一座“小山”来。
谁知,他们折腾半天要找的那件外套,就“好好地”挂在门口的衣架上。
气得我闺蜜,上来冲孩子就是一顿数落:
说了多少次“衣服别乱放,东西别乱扔”!
老娘累死累活刚拾掇好的衣柜,就这么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这时,在楼下车里等着送孩子的老公也坐不住了。
上来一听事情原委,却也觉得是闺蜜在小题大做。
东西乱了,再收拾不就好了?
至于冲着孩子大呼小叫吗!
结果,她老公一边说,还一边把刚擦车用了一半的玻璃水随手放在了厨房灶台上。
看着父子俩前后一模一样的言行,闺蜜自然心里是气不打一处来。
于是,才有了开头上演的冲突一幕。
曾有机构对家长的“教养困扰”进行调研。
发现每位家长的回答中,几乎都提到了“孩子乱扔乱放”这一坏习惯。
但90%的父母可能都不知道:
你如何处理孩子身上的“坏习惯”,决定了他20年后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那些学习不专注的孩子,哪怕座位被班主任特意安排到讲台两侧,桌子上也还是乱七八糟的。等上课铃响了,才懒洋洋地捡起地上的书包,开始东找西找……而“学霸”的桌子上面,从来都是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老师画重点,他在找错题本;同学在听讲,他在发呆走神;红蓝黑各色的笔有一大堆,可要用时却一个都找不到……换句话说,一个习惯了乱扔乱放的孩子,很难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有清晰的规划。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每年开学季,北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必修课,既不是专业课,也不是社团活动,而是统一学习整理收纳。只有先把生活理顺了,养成好习惯,孩子以后的人生才会越走越好。
有研究发现:
孩子身上99%的生活习惯都源自于家庭。
就像我闺蜜她老公。
下班回家,第一个动作就是脱下臭袜子乱扔;
还把玻璃水跟厨房里的油茶酱醋随意堆放在一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父母邋里邋遢,孩子有样学样。
父母干练利落,孩子才会伶俐!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孩子学会整理,并从中受益呢?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适用于亲子整理的三字口诀~
好记又实用!
第一个字是“理”。
“理”,就是清理。
哪些东西是孩子自己的,哪些又是大人的?
哪些书籍是学习相关的,哪些又是休闲的?
哪些衣物是经常要穿的,哪些又是过季的?
在孩子“清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懂得放权。
作为父母,不包办、不替代。
如此,才能培养孩子清晰的物权意识。
此外,承担家务,也能让孩子变得更有责任感、归属感。
第二个字是“舍”。
“舍”,即是取舍。
在“清理”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学会“减去”不必要的物品。
见过很多父母,自作主张“帮”孩子收拾,结果却因为丢了孩子在意的东西而吵得不可开交。
让孩子学会整理,其实是尊重他的个人空间和界限。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
引导孩子看到现在的状态,杂物多、不常用,堆积成灰……
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房间乱糟糟的、影响心情等。
第三个字是“定”。
“定”,便是“物归原处”。
好拿好放,一眼可见。
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规划生活的好习惯。
但具体怎么“定”,取决于孩子平时的使用习惯和方式。
爸妈可以提供建议。
比如,把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放在最容易取放的地方;或者制作标签,按照不同类别去收纳等。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研究发现:
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
而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居家环境则往往十分干净整洁。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同样要求:从开学起,中小学生就要学习整理收纳。
养孩子,就像种树。
只有父母用对方法,孩子才能枝繁叶茂。
转自《钱志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