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在提供咨询与辅导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因“孩子厌学”前来求助的家庭中,单纯因成绩不好而厌学的孩子占比很少,但如果孩子在学校与同伴发生冲突后处理不当,或丧失了原来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会对校园生活产生忧虑和恐惧。同时,许多家庭教育调研结果表明:缺乏良好同伴关系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同伴交往心理这一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这两个角色的引导作用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家长、教师在处理孩子的冲突时具体到底该怎么做呢?
以下5条建议要牢记——
判断是正常冲突还是受欺负。孩子之间,会偶尔拉拉辫子、拍拍肩膀等,但由于把握不好尺度,有时会造成矛盾。平时家长可以提醒孩子,玩闹时不要动作过大,不要打到对方身体脆弱的部位等。如果孩子的玩闹没有造成安全事故,家长没有必要把孩子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
不要直接警告对方或实施惩罚。孩子间发生争执,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家长听到的可能是一面之词,如果直接插手,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不知如何处理矛盾而向家长求助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如果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协商。
如果责任在自己,应主动向对方道歉。
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以防止孩子模仿,并鼓励孩子心胸开阔一些,不斤斤计较。
如果是原则性问题,要教育孩子用适当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巧与对方父母沟通,鼓励孩子正常交往。孩子是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友好地解决问题能使孩子受到感染,在成长过程中,不做“小霸王”。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人交往,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
不提倡家长插手,不等于家长坐视不管。有些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是需要家长了解、参与,并帮助孩子协调解决的。如果介入,应抱着协助的态度,而不是替代帮办。家长要对孩子表达信任和提供支持,可以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根据冲突发生的阶段,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解决冲突问题:
冲突前管理。班主任在日常的班集体生活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变化,预设学生发生冲突的可能情况,进行冲突预防教育,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冲突解决的方式。
冲突中管理。学生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分析冲突的严重程度,掌握好干预的时机。当冲突程度低时,可以采取回避原则,观察冲突双方是否具有解决的能力,能否通过协商等形式自行解决。当冲突程度高时,教师应及时干预,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稳定双方情绪,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冲突后管理。正如学生冲突的定义一样,学生冲突是一个过程,学生冲突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预防和调节,也需要对学生冲突进行“售后服务”。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反思自身的管理策略是否产生良好的效果,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冲突解决的能力,这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