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自信心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自信阳光。自信的孩子,将来的生活品质会更高。
然而,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到有那么多孩子不自信,更有很多家长向我咨询:孩子不自信怎么办?
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我相信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在接纳孩子方面,我们是否做到了无条件地接纳呢?父母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这样说是爱的表现,可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爸爸妈妈爱我是有条件的,他们更爱我做了什么。”
如果您经常使用到“只有……”“只要……”“如果……”这样的句式,就要注意了,这些都是父母增设的条件。“表现好”是父母爱孩子的条件,孩子达不到这个条件,就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带有附加条件的爱,是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的。
我们班里有个很可爱的女孩,学习很认真,平时的表现、成绩都不错,可每到大考,成绩总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从上学开始,每次我考了好成绩,妈妈就特别高兴;考得不好,妈妈会伤心。妈妈虽然不说什么,可我知道妈妈希望我考好。我很努力,想考个好成绩让妈妈开心,可是一到考试,我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害怕妈妈失望。越是这样,我就越考不好。都是我不好,让妈妈伤心。”
父母的要求,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要求,孩子从中学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如果孩子长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能、失败,不被喜欢,而失去自信心。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不论发生了什么事,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这样的孩子内心才是充盈的、富足的,自我的价值感才高,才更有自信。有一个男孩子,学习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无论做什么事都特别自信,老师同学也都很喜欢他。他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他四五岁的时候,趁妈妈没注意,想自己从冰箱里拿鲜奶喝。他登上板凳,勉强够到了鲜奶瓶,好不容易拖到冰箱口时,瓶子掉在地上,奶撒了一地。
响声惊动了屋里的妈妈,妈妈出来看到这一切,把吓呆的他从凳子上抱下来。他以为妈妈会斥责他,但并没有,而是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说:“宝贝想要自己做事情了。现在奶撒了,喝不成了,碎玻璃会扎人的,我去拿笤帚,把玻璃扫起来,你去拿拖把,把牛奶拖干净。” 他说,无论我做什么,我都不担心做错,即使错了,我也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我知道,爸爸妈妈总是爱我支持我的。也许您会说,无条件接纳孩子那岂不是要一味地纵容孩子吗?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无条件纵容孩子的行为,我们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是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并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依然需要纠正引导。很多父母,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饭菜盛好了递到手里,需要喝水了有人提醒,书包有家长帮忙整理。不要说家务活,就是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都代劳了。有的父母是担心孩子小做不了,有的父母是嫌孩子做不好怕麻烦,也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不用他操心。可实际情况却是,一个什么事都没有做过的孩子,一旦遇到事情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做,不具备做事的能力,时间长了孩子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越来越没有自信。本是爱孩子的一片心,却让孩子失掉了自信。
有个妈妈对自己的女儿特别不放心。孩子两三岁,想自己吃饭、穿衣服,妈妈嫌女儿做得慢、做不好,总是替她做;等孩子开始上学了,妈妈觉得女儿学习不积极、写作业不主动,总是在后面不停地催促和数落。妈妈觉得:女儿特别依赖自己,要是没有她,孩子肯定更糟糕……她的书桌总是最乱的,所有的书本摊满课桌,脚下还经常会满是烂纸。我建议她把书本整理一下,她说:“我不会。”我开始教她整理,书怎么摆,本子怎么放,一边说,一边和她一起做。我每天会关注一下她的书桌,什么地方整理得好,及时表扬,不好的地方,再和她一起整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和她一起做这件事。慢慢地,她的书桌整洁了,脚下也干净了。在我的建议下,妈妈也开始放手鼓励孩子去做一些事,孩子的头也慢慢抬起来了。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自信是在成功中累积的。要培养阳光自信的孩子,父母要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多做事。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着自己打理。洗衣服、做饭、洗碗、收拾房间等家务活,让孩子多参与。鼓励孩子做手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一开始孩子可能做得并不好,父母不要批评嘲笑,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赞扬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让孩子的内心慢慢累积起“我能行”的力量。自信的孩子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遇事畏缩,害怕失败。
“第一次就剪得这么好,真不错,多练习一定会剪得更好,妈妈希望看到你更多更好的作品。”
孩子会非常兴奋,更加喜欢剪纸,勤于练习,剪得会越来越好。“看来这道题目对你来说有点难,不过我相信,你认真思考,会有办法解决的。” 有了爸爸的鼓励,孩子开始想办法,一遍遍审题,看书寻找方法,自己动脑筋思考。题目终于解决了,孩子会很开心,对学习的信心也增强了。父母对孩子失败的经历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让孩子明白,人人都会遇到的失败,勇敢自信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机会。父母的爱和鼓励,会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孩子自信阳光,敢于迎接一切挑战。
作者:李彦哲,来源:阅家长(hbsjz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