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一位高一的女孩眼泪汪汪地来找我,说是妈妈把她的手机收走了,她现在像掉了魂似的,没法做任何事情。孩子一脸委曲和真诚,希望我能找她妈妈沟通,帮她把手机要回来。
马斯克说:“手机已成了人们的一个器官。”
手机给人类带来了便捷,我们离了手机,真的是非常不方便。没了手机,就六神无主、失魂落魄的感觉几乎每个人都有过。
但让家长感到头痛的是小孩一旦沾上手机,往往就会失于控制,喊吃饭,不动;喊做作业,答应“好”,但还是不动;晚上也不睡觉,甚至半夜还要爬起来偷偷玩。一家人整天互相提防着,父母防孩子就像防贼,孩子防父母就像防天敌。
因此就有人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把孩子逃学、网瘾、叛逆这些问题都归结为手机惹的祸。
家长说,我用手机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小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完全可以不用手机。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手机已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想让孩子完全不用手机,这几乎是让孩子脱离社会生活,这对孩子将来适应社会是不利的;而对于已经迷上手机的孩子,想让他们戒掉手机,那则是一种强行断裂,一定会引发孩子的强烈反应。
手机不是天生的祸害,它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产物,手机的发明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问题在于孩子缺乏辨明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往往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必须要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有效利用网络来开阔眼界、获取知识、愉悦心情,正确处理好与手机的关系。
一、说出你对他使用手机的担心,共同探讨如何处理好手机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首先,你可以告诉孩子,你担心他会因为玩手机忘记做作业,因为玩游戏不愿睡觉,因为睡得迟,早上起不来,上课时打瞌睡;告诉他,你担心他整天盯着手机屏幕,视力下降,运动能力变弱;告诉他,你担心他会被网上不良信息影响而误入歧途。
然后,再与孩子共同商量,制订可行的使用手机行为规范。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要与父母对抗的,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学习成绩好的,所以接下来让孩子自己说说该如何消除父母的担心。行为规范首先要明确父母对孩子上网内容的监督权,然后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内容。比如: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不超过2小时,上课时间绝对不可以看手机,一是怕影响学习,二是对老师的尊重;晚上9点之后不使用手机,以免影响睡眠;使用手机30分钟要注意让眼睛休息一下,可以改看手机为听声音等等。
二、引导孩子充分利用手机开阔视野,提高认知,助力学习。
首先是给孩子提供一些可靠的、资源丰富的学习平台,或教会孩子自己学会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资源,让孩子学会主动利用网络来拓宽视野,解决学习问题。数字时代,网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比如孩子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对物理一无所知,可以建议他到“物理学报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站去浏览,也可以通过百度去搜索,找到自己有疑问的或感兴趣的讲解内容。这些平台上名师大咖很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上法,有的老师口若悬河,逻辑性强,不断启发人的思考;有的幽默风趣,语言形象生动,让听课变成一种享受;有的老师是自媒体高手,图文并茂,还特别擅长讲故事,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有助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外知识。
其次,主动引导孩子利用手机看电影、阅读电子书、欣赏音乐、学习新技能、了解最新科技动态。这些东西不仅有助于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提高审美品位,还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养成开放包容和学习的心态。同时孩子经常搜索知识类、学习类的问题,系统就会主动推送更多的相关链接,这也有助于保证孩子的网络安全。
三、每天与孩子分享使用手机给自己带来的便捷和成长,引导孩子主动与你交流他的上网收获。
比如坦诚地告诉孩子,自己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或看了某个视频,某方面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提升。当然也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网购了某物,不仅物美价廉,而且还方便;如果自己不小心在网上踩坑了,也可以让孩子帮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让孩子说说他的上网情况。比如让他说说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解决了什么疑问。孩子无论说什么我们都要注意倾听,不要随意评判。孩子通过网络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要及时肯定鼓励;即使孩子说自己打游戏很开心,我们也要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并且肯定孩子的敏捷,肯定孩子会动脑筋。你是开放接纳的心态,孩子就不会自我封闭,就不会时刻提防你,相反,当他遇到问题时会主动跟你说明,向你求助。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以上三点,父母和孩子、孩子和手机之间就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孩子不仅不会沉迷网络,相反,还会主动利用网络来提升自己,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转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