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家庭教育  
 
3句话,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浏览:295次 时间:2023/3/15 15:00:50

孩子一般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父母会不会好好说话,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否定中变得自卑、胆小、脆弱。


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随口说出的否定的话,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刺伤孩子的心,而这个伤口,不知道孩子得用多少年去疗愈,才能愈合。


父母的肯定和欣赏,会给孩子带来勇气和自信,让他浑身散发光芒,更有底气去探索这个世界。


学会说下面三句话,让孩子内心变强大:


1、“孩子,我相信你!”


男孩在爸爸眼里是个让人失望的孩子。


但妈妈用自己的温柔告诉男孩:“不管将来变成什么,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你,妈妈相信你。”


然后,男孩做了一些让人很难理解的事,爸爸怪妈妈惯坏了儿子,但妈妈还是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告诉男孩:“妈妈是相信你的。”


后来才知道,男孩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他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


多给孩子一点信任和成长的时间,孩子就会慢慢长大。


2、“孩子,你能帮帮我吗?”


只有懂得示弱的妈妈,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学会示弱,是一种高级的育儿方式。


3、“孩子,你做得比我好!”


父母的鼓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被爱,才能帮助孩子建立阳光的心态,培养坚强的内心。


当孩子感觉到沮丧时,我们要学会安慰和鼓励;


当孩子尝试做事时,我们要鼓励和赞美;


当孩子感受到挫折时,我们要鼓励和引导。


常把这三句话挂在嘴边,孩子才不会被一点小事就打败,为一点烦恼就伤心,更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



图片授权于摄图网


课后作业


想一想:


1、你平常和孩子说的话里,有这三句吗?


2、如果让你从这三句话中挑一句经常对孩子说,你会选择哪一句?


3、以后你会尝试经常对孩子说这三句话吗?


知识拓展


前几天,儿子突然觉得有颗牙齿会疼,精神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要我带他去看牙医,我答应了。


然后我给在上班的老公打了个电话,想让他问一问,他比较熟的那个口碑不错的牙医有没有上班,预约个时间我们去看,这样既不耽误时间,也省了要跑到诊所去预约的麻烦。


可老公一口就拒绝了,直言他不好说,让我们自己去看。


挂了电话,我和儿子去了诊所,结果那个医生休息。另一个医生给儿子做了检查,又做了一下简单的处理,让过几天后再去复诊。


大约半小时后,我们处理完回了家。


又过了几个小时后,老公打电话来询问检查结果。


我把过程和他说了,他声音一下大了起来:“都说了让你去找李医生,你是没听见吗?如果别的医生看过,再去她就不看了!”


听着他的责问,我一下就火了:“你什么时候和我说过这些?你打个电话预约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你都不做,你有什么资格来质问我?再说,你儿子什么性格你不了解吗?如果他决定要看,我能拦得住吗?”


在我充满火药味的一连串反问下,老公闭了嘴。挂断电话后,我一个人在客厅生了好一会儿气,好不容易才平复了心情。


这时,儿子走了过来:“我决定要去大医院重新看,这个医生我不信任,连片子都不拍一个,就做治疗,太草率了。”


原来,在检查时,医生给他说了一些关于治疗的事,他回来后就一个人在网上查相关资料。


对比之后发现,他做的检查和治疗,和网友们说的都不一样,一贯相信大医院的他,得出了小诊所医生不靠谱的结论。


听他说完,我刚平复的心情一下子又被挑了起来:“那你当初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坚持去大医院看,要听我的和我去诊所检查?你以为去大医院就一定会遇到负责任或者医术更好的医生吗?别太天真了。”


儿子一听,心里也不太舒服,对我说道:“我只是说去检查一下,有错吗?”


“去吧去吧,以后你自己的事自己决定就可以,反正我在你爸和你这里,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讨不了好!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有些赌气地对他说。


听我说完,儿子没再接话,一个人又重新回到了房间。


过了一会儿,他出来对我说:“我刚才和医生聊过了,她说后面的治疗是要拍片子检查后才做的,这样我安心了很多,而且我刚才说的那家医院,好像风评也不太好,还是不去了。”




听他说完,我心里舒服了很多,也就没再赌气,家里的气氛也因为我不再生气有了好转。


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事实:如果人被愤怒情绪主导了,一定不会好好和别人说话!


也就是说,再有用的话,如果不是在情绪平和的状态下,是完全说不出来的。


想要把有用的话传递给孩子,并让这些话发挥作用,离不开父母的自我情绪管理。


而要管理情绪,首先就要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


所以,今天的拓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愤怒这个最影响沟通的情绪。


一、我们为什么会生气


曾经看到过一个法国的公益短片。



在这个只有一分钟,名为《一句话毁掉一个孩子一生》的短片中,我们听到了很多熟悉的话语:

“你穿这件T恤干嘛?还嫌你的胳膊不够粗!”


“我造了什么孽,竟然会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简直一无是处!”


“你就是个废物!”


“说到底,你自始至终不如你的哥哥!”



在短片中,说这些话的人的语气、表情、情绪,无不透露着这些话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伤害。


然而,透过他们,即便我们不是当事人,也能从这些话中感受到,真正伤害他们的,不是这些话本身,而是父母说这些话时的态度和这些话背后父母的情绪。


我们能从这些话语中,看到父母说这些话时,带有深深的失望和恨铁不成钢的生气与愤怒!


心理学家认为,愤怒是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和期待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是在受到攻击和伤害时,用来保护自己权益和边界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愤怒是人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方式。


当我们生气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四肢,我们会感到四肢变得异常有力量,以便以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或做出反击。


所以人在生气时,特别容易做出极端行为,有人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怒伤害别人,有人因为压抑愤怒而伤害自己。


这是我们对愤怒最基本的认识。但在《我真的很棒》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感到愤怒,是因为这些事,激活了两个东西:


我们内在的匮乏感和无能感。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简单一点说,就是我很想要,但自己做不到,所以我期待别人能给我。


再简单一点,就是我有需要,而且期待别人能满足我的这份需要。


如果他满足不了,我就愤怒了。



图片授权于摄图网


做妈妈的,对哄孩子睡觉,但哄了很久,孩子都没有要睡着的迹象,不仅如此,他还动来动去,这个姿势不行,换个姿势也不行的场景,肯定印象深刻。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心里就会莫名地焦躁,一股怒火在胸口燃烧,马上就升了起来,甚至会控制不住骂孩子,或者打孩子屁股。


这样的愤怒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两个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一,需要孩子听话,赶快睡觉,因为只有他睡了,我才能休息;


第二,我需要孩子“体谅我”,因为我既要上班,又要哄孩子,真的很累。我想让他赶快睡觉时,他听话地快速睡着了,对我来说就是他体谅我的辛苦,为我付出了。


但现实是,孩子不睡,这意味着我的两个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我的内心匮乏了,也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怎么办呢?总得想个办法啊。


那就生气吧,说不定我一生气,孩子就害怕了,不再动来动去,一会儿就睡着了,虽然这不是当下他想要的,但好歹我的需要被满足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愤怒是有意义的,它是我们用来实现目标,解决需求的有力手段,是我们用来缓解匮乏感和无能感的。


这里我们就需要知道一个事实:愤怒既然只是一种手段,它就会有失效的时候。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如果能有更多的手段去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也就没必要用愤怒去实现目标了。


毕竟,愤怒伤人又伤己。


二、化解愤怒,只需要两步


既然愤怒的背后,是因为内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只要我们找到为自己的需要负责的方法,就可以化解愤怒。


具体来说,步骤有两个:


1、当你感觉愤怒时,听一听自己的愤怒


《我真的很棒》的作者曾分享过一个朋友和他的对话。


朋友有一天和闺蜜约好了去逛街,她一早就开始做起了准备,把孩子送去了奶奶家,打扫了卫生,还给老公做好了饭。


结果她准备出门时,闺蜜才告诉她,临时有事不去了。


朋友顿时气血上涌,非常愤怒,恨不得和闺蜜绝交。


作者问她:“如果闺蜜告诉你不去了的同时,给了你一个非常有诚意的道歉和补偿,或者给了你一个你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完美解释,你还会生气吗?”


她说,如果闺蜜这样做的话,她肯定不会生气。


作者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朋友回答道:“如果她解释并道歉了,我就觉得自己被重视了。”


经过这样的对话后,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实她生气,并不是因为闺蜜失约这件事本身,而是觉得自己被闺蜜忽视了。


这份被轻视的感觉,让她产生了愤怒情绪。


所以,当我们感觉愤怒时,可以问问自己:


我到底希望对方怎么对我?


我的渴望或者期待是什么?


这样一问,愤怒背后的需要就会被发现,被看见,我们就可以通过更多的方法,去达成自己的需要,比如把这份需要或期待直接告诉对方。



图片授权于摄图网


2、做个决定,为自己的需要做点什么


当我们成功完成第一步后,实际上愤怒的情绪已经慢慢消退了,理智重新回到了身上。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如果对方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还能为自己的需要做点什么。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愤怒时,是我们离自己的心最近,也是离自己的创伤最近的时候,它是在提醒我们:我这里有伤。


而自己的伤,自己的需要,只能由自己来负责。


这个时候,和内心的愤怒在一起,去感受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然后针对这个需要去做点什么,比压抑或表达愤怒更有意义。


我们可以借助愤怒,更加了解自己,也可以借助愤怒,尝试着从内在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快乐。


当愤怒的情绪消退后,试着去复盘一下当时的愤怒,想一想:


这次愤怒,告诉了我哪些信息?我想怎样去对待这些信息?


当我们这样去做时,愤怒就变成了一个促进自我成长的工具,我们会因为每一次的复盘,一次次实现内在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愤怒的能量转移到其他地方,比如运动、挑战自我,通过这些能让自己感到很爽的事,去实现创造。


创造得多了,内在的力量就会强大起来,我们就可以慢慢不再一直想着依靠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愤怒,就成了一种内心的力量。


《理解愤怒》一书中有句话:对愤怒进行内在思考后再使用,会让愤怒转化为人格层面的成长。


而心理学家李雪则说过另一句话: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愤怒背后的需要被看见,是内在匮乏被理解的开始,也是内在成长的前奏。


接纳愤怒,看见需求,我们才能学会更好的爱自己,也才能实现好好说话的目标。


转自《阳光家校社共育指导中心》

 
上一篇:让孩子爱上阅读的100种方法,写的真细! 下一篇:习惯养成/孩子作业拖拉原来是这些原因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