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在教育界广为流传。
三年级是小学爬坡阶段,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转折点。
如果方向准、方法对,这道“坎儿”也能够轻松而顺利地迈过去。
“三年级现象”,请提早重视起来,避免孩子在小学阶段越学越费力!

小学三年级是“分水岭”
总有家长抱怨说:
孩子读一二年级时,学得好好的。
可一升入三年级,就学得越来越吃力,甚至开始产生厌学心理。
连班主任也向她反映孩子上课状态不佳,学习效率低下。
这让她很苦恼:孩子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到了三年级会出现如此明显变化?
其实,这就是“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现象”都包括哪些现象?
上课坐不住,不认真听讲;
上课不爱举手,不积极回答问题;
做作业马虎,粗心大意,丢三落四;
错题错一两次就算了,纠正后还是反复错;
爱发脾气,顶撞老师,对老师的批评感到非常反感……
针对“三年级现象”,总有很多家长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三年级与一二年级并无差异,只有到了五六年级才值得重视。
但其实不然,小学三年级是重要时期。
一位已经教了20年的老教师说过这样的话:
“‘三年级现象’具体表示为个别孩子偏科、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下滑,班级学生不再是齐头并进,个体差异开始显现。”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三年级学习状态不佳,那孩子以后学习只会越来越吃力,甚至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后面很难再补回来。
三年级,进可成学霸,退便成学渣。
当孩子出现这个情况,务必要提高重视。

为什么会出现“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现象”的发生不是必然。
它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比如,三年级课程科目的增多以及难度。
一二年级的课本,大多是简单的内容。
语文:主要考察基础类知识。
数学:主要考察基础计算能力。
英语:主要检查是否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
所以只要不是太懒的孩子,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得很好。
而三年级课程内容比一二年级的课程内容,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所增强。
就拿语文来说,三年级以后,语文涉及阅读理解和写作。
这意味着学习难度增大,孩子的学习思维也变得非常重要。
再比如三年级的孩子想要独立,但自控力又不足。
一二年级孩子刚入学,自制力也相对较差,所以在学习辅导上,家长基本都会全程陪同,这就造成了孩子依赖性强的心理。
而三年级孩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心理变化,那就是成人感增强,渴望独立,但是自控力又不足。
所以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摇摆不定”,一方面厌烦大人的辅导监督,另一方面自己又无法主动学习。
总结下来,“三年级现象”发生的原因无非就这几点:
三年级的课程难度加大。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自控力差和不良习惯的影响逐渐显现。

如何预防“三年级现象”的发生?
三年级现象,确实很普遍。
但也不是每个孩子一上了三年级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特级老师王崧舟认为:那些对于“三年级现象”有免疫力的学生,往往具备“效率、习惯、专注”这三个好品质。
反之,缺乏这三个好品质,往往最容易出现“三年级现象”。
所以,预防“三年级现象”的发生,就是培养孩子“效率、习惯、专注”这三个好品质。
第一、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
◆让孩子保持良好心境,克服骄、躁、灰心丧气等坏毛病。
◆教育孩子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善于利用零碎时间,珍惜时间。
◆明确今天学习的目标,学习之前列个清单出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督促方法。
第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教材,边阅读边标注,做到提前思考。
◆上课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积极举手发言。
◆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仔细认真检查。
◆大声朗读课文,坚持课外阅读,坚持写好日记。
第三、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不人为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要随意打扰孩子。
◆不随意打断、插话,让孩子能够完成表述自我。
◆给一些留白时间与空间,允许孩子和他自己相处。
◆听觉刺激,即为孩子播放一段情景故事,让孩子闭上眼睛去听。
总之,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就要找准“痛点”,各个击破。

跨越三年级这座峰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为什么有些孩子出现三年级滑坡,有些孩子却不会?
其实,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并非学校,而是家庭。
正如一句话所说:“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父母是关键。
第一、要重视陪伴
父母一直缺位,孩子就野蛮生长。
赚再多的钱,都比不过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别找借口说没时间,时间只要挤总会有的,在教育有效期内好好陪伴孩子。
第二、要平等互敬
不要实行家长制,不要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要求孩子言听计从。
要平等相待,给孩子一定的发言权。
要和颜悦色,不要声嘶力竭地大吼大叫。
第三、要循序渐进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孩子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急躁,要耐心放线,稳坐等待。
最好不要一开始就拉满弓,逼孩子做到极致优秀,也不要一开始就放任不管,等着孩子后面逆袭。
第四、要言传身教
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就要首先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第五、要家校合作
有句话说得好:“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配合。”
成就一个孩子,不能光靠老师,也不能光靠家长。
家长和老师携手合作,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各位家长,为了孩子,请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