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家庭教育  
 
最拧巴的教育:喊着尊重孩子,却又不甘心……
浏览:375次 时间:2022/7/16 9:55:08


拧巴的教育:
想尊重孩子,却又不甘心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6岁的茉莉,有个不折不扣的鸡血妈妈。


东北籍妈妈静涵,婚后和丈夫定居洛杉矶。


她花了几年时间,在牛津拿到了教育硕士学位,后来生下女儿茉莉。对于如何养育孩子,静涵早在备孕时就做好了规划。




在她看来,学体育这件事,无论孩子有没有天赋都必须学,因为这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


然而,当理想进入现实,妈妈的教育也很快出现了问题。


茉莉4岁就开始学花滑。每天,都被妈****到极限。


由于茉莉接受的是运动员级别的训练,一些难度高的动作,甚至要经历成百上千次重复才能学会。她小小的身体,每天都承受着各种磕碰摔伤和疲劳。


刚学花滑时,茉莉非常抗拒,一到上冰时间,就逃避、拖延,拒绝去冰场。然而,却没有一次赢过了妈妈的坚持。


慢慢地,茉莉适应了下来。


但妈妈的梦想也逐步升级,原本打算通过学体育磨炼女儿,但现在,她又想让茉莉成为职业运动员,将来能走进奥运。


自从茉莉学花滑后,妈妈就放下工作,全职陪练。在她看来,如果能凭一己之力,把女儿培养成奥运运动员,是一件非常有成就的事。


茉莉就是她的教育工程,是她的作品。




当有人质疑她是虎妈本妈时,她拒不承认。


在镜头前,她对女儿又这样表白:“希望女儿能做个普通小孩,懂得聆听、跟随内心的声音,不被妈妈的喜好影响,敢于做梦勇敢追梦,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


一方面,她为女儿安排了运动员人生;


另一方面,又表示希望孩子勇敢做自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妈妈的说法和做法,充满了矛盾。如此拧巴的教育态度,背后其实是妈妈的不甘心。


然而,亲子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的自我价值不应该由孩子来体现。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超过成人想象。


如果父母信任孩子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尊重并放手给他探索的自由,这才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别让拧巴的教育,耽误孩子成长

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中,王孙瑞明上小学时,成绩处于中等偏下。进入初一后,便滑至全班垫底。在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中,数学只考了29分。


父母对此非常焦虑,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他们,决定亲自上阵辅导孩子。


令人懊恼的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完全不在线。


夫妇俩只要辅导作业,情绪就不受控制,妈妈经常被气到大喊大叫,甚至动手;虽然爸爸平时比较温和,也从不打孩子,但他会狠狠地击打桌面,每辅导完一次孩子,手掌也会疼痛很久。


王孙瑞明的爷爷奶奶也是老一辈的名牌大学生,无奈的夫妇俩只好请求二老支援,毕竟他们把儿子培养得很优秀。可没过多久,爷爷奶奶也直呼教不了孙子。




他们又在外面给孩子报了一对一的数学补习班。令人崩溃的是,刚开始补习时,孩子成绩还有60多分,慢慢地便滑到40多分,最近一次竟考了29分。


孩子的成绩成了压在夫妇俩心头的一块巨石。


私下里,妈妈忍不住跟同为名校毕业的同学诉苦,但她发现,不少人跟她面临同样的困境,虽然父母都是学霸,但孩子在学习上却远远不及他们,甚至还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这也让夫妇俩有了些许平衡,努力说服自己接受孩子的现状。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并不甘心孩子“只能这样”,于是依旧重复着鸡飞狗跳的作业辅导,极力寻找更好的辅导老师。


由于父母太过心焦,孩子也变得很焦虑。试想,内心整天被挫败感和焦虑填满,孩子过得有多煎熬、痛苦?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专长,不擅长学习,在其他方面仍有很多可能。早一步接受现状,就能早一天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让孩子赢得未来,父母先赢过自己

不少父母知道该尊重孩子,却又盼望孩子按父母的理想成长。


如果把父母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输家就是孩子。


想让孩子赢得未来,父母先赢过自己。


👉🏻  接受孩子的特性


如果孩子的特性,并不是父母所期望的,父母要做的,不是用力改造,而是学会接受。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延庆副教授,6岁就能背诵整本新华字典,从小到大都是同学中瞩目的学霸,但丁教授的女儿上小学后,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倒数。


刚开始,丁教授非常焦虑,每天亲自辅导孩子,并为她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


在爸爸的高压政策下,女儿成绩有所进步,但比起其他同学仍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丁教授也做出预判,就女儿的学习能力,大概率进不了好大学。


与此同时,他发现这样的学习,让女儿并不快乐,丁教授这才意识到,应该接受孩子是普娃这一事实,这对孩子、对自己都有益处。




于是,他不再执着于提升女儿成绩,而是多方面培养她发展特长。


他认为,如果孩子的专长得到了好的发展,将来同样也能成为有用的人,拥有好的人生。


太多时候,孩子对教育反反映的抗拒和痛苦,都是在提醒父母要转变教育方式。


先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他才有更多机会成为人生赢家。


👉🏻  养育目标要明确


手表定律认为,目标明确清晰,事情才能够更快速获得成功。


在教育中,父母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此,才能避免走弯路。


养育,即成就孩子。


成就,是以孩子的利益为出发点,帮助他活出内心所期待的样子,这意味着父母要割舍掉自己的期望。


割舍,是收回延伸到孩子身上的意志力。


让父母的意志回归父母,这既保护了孩子意志的独立,也成就了父母自己。


转自《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你的孩子有心吗,你的孩子是“空心人”吗? 下一篇:教子能力|你的包办,正在偷走孩子的责任心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