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学习怎样为人父母
浏览:788次 时间:2022/9/1 15:14:56

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起奠基作用的首先是父母的教育。因此,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一条边是“亲职教育”。“亲职教育”来源于英文“parents education”,美国称之为“父母教育”,德国称之为“双亲教育”(Elternbildug),俄罗斯称之为“家长教育”,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译为“亲职教育”。它最初是心理学研究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协助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职责,提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及正确的教育态度,以使其扮演称职父母的教育过程,是对父母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父母的专门化教育。简而言之,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的教育。


亲职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相互影响的过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心理学家提出的家庭教育口号是“先要改变父母”,即家庭教育先要教父母。当你收获的是“歪瓜苦果”时,千万别怪孩子,而要检讨你自己,因为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不仅相貌像你,他的学习习惯、思想性格、为人处世也像你。


研究显示,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水平成正相关。亲职教育被称为家庭教育的主导教育,它涵盖了父母的自身教育与父母对子女教育两大范畴的教育内容,是立足于亲子关系基础上的对父母实施的家长职能与本分的教育。


亲职教育的核心,是对父母进行的如何成为合格称职父母的专门化教育。这与通常我们所说的“亲子教育”有所区别。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婴幼儿潜能为目标的早期教育,亲子教育是阶段性的,亲职教育却是“终身制”的


图片


在家庭的每一个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育的水平要求亦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常处于焦虑与矛盾之中,既想依恋传统又想追求新潮,对此,只有接受亲职教育,以便明了追新求异并非丢掉传统,而只是学会因时空改变需求也应作出调整。当今许多家庭教育的困惑迫切需要亲职教育的推行,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家长的亲职教育素质,这也是当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亲职教育作为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 其一,指导现代父母扮演称职的父母角色,使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尽到父母的职责;


  • 其二,为父母提供调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改善父母教育过程中的不当态度与行为;


  • 其三,唤醒或指导未婚男女,提早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亲职教育称得上是初为人父母者的“启蒙”教育。


国内常常会将“亲职教育”与“亲子教育”相提并论。其实,“亲子教育”仅是“亲职教育”在策略方法上的具体应用,它更强调父母在与孩子“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让孩子喜欢与其接近,并能有效地对孩子的健康、幸福产生影响。


图片

亲职教育指导亲子关系的秘诀:


(1)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不要求孩子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要让他有“自我”。


(2)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没有“教”,只有“学”。


(3)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重要。关键看孩子收到的讯息,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4) 孩子是跟随父母的行为和情绪而学习,学习不是来自父母的指令。孩子是父母行为的“影子”。


(5) 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只不过孩子不懂得也不能说出来。


(6) 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每一个人都会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其实也一样,只是不懂得解释。


(7) 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至今不成功,说明方法未达到预期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方法。相信还有未知的有效办法,找到它,使孩子改变。


(8)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孩子遭遇的或所做的每件事,对他将来都可能会有所影响。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孩子对生活充满好奇,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更多生活知识。


(9) 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任何替代孩子的企图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负面效应。父母代孩子做他们自己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爱依赖的孩子会对父母抱怨和挑剔。鼓励、引导孩子做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可以培养积极的态度、自律、自发性。


(10) “爱”不可以作为筹码。父母之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信心与活力的源泉。如果父母开出条件把爱作为筹码,孩子也会把他对父母的爱作为筹码,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破碎。


亲职教育作为孩子成才的关键,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希望以此来改变家庭的生活质量而日益受到重视。亲职教育涉及优生学、生理学、卫生学、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其实,孩子没有好坏,只有进步的快慢。关键在于我们做父母的应“顺其成长,适性教育”

那么如何“顺其成长”,进行“适性教育”?关键在于我们应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对待,教育孩子首先应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让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给孩子宽松的、无压力的氛围,不会因选择做某事而受惩罚,因为这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适性教育”强调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比逼迫他去做事还有效。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把儿童比作“草木”,认为顺应其本性儿童才有可能舒畅地成长;违背其天性,就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阻碍甚至破坏。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王阳明用草木始萌、舒达、发越的自然生性,与童子“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天性相类比,揭示出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图片

当前,实施亲职教育的重点是家长通过“在岗”培训,改变自身的行为角色,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现实生活中,中国家长一边在生活上相对疼爱自己的孩子,一边又“催逼”孩子成长。在这一方面,西方家长则不一样。这与中西方家庭不同的代际传递文化有关。中国的代际关系是“反哺模式”,西方则多为“接力模式”。前者对子女几乎是无限责任,所以会出现“啃老族”现象;而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影响下,成年子女就算是与父母同住,也会被视为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表现。中国家长受“木桶理论”影响太深,总想着给孩子去补最短的一块。其实,很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根却在父母身上。

2017年,UC大数据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报告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排列出国内各个城市的妈妈焦虑指数。结果显示,焦虑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全部是一二线城市。这从侧面说明,生活在大城市的母亲应该是亲职教育的重点对象。

图片
图片来源:数读舆情

通过对有关“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课题跟踪,我们发现家长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力度以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而造成孩子教育差异的原因,首先不在于学校和师资的差异,而是由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程度高低等因素导致的。

好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更多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人格培养。201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最看重的品质中,家长首选责任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关注如何让孩子真正为兴趣而学习、为自己而学习。这种育儿观念的改变,是令人喜悦和欣慰的。
 
上一篇:家庭教育中的减与加 下一篇:为什么无私的父母,还是养出了自私的孩子?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