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家庭教育  
 
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价值观
浏览:910次 时间:2022/9/1 15:10:27

春藤说

在孩子成长的三个关键期,任何一个过程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前几天,我正在排队买东西,看见一位年轻妈妈正在训斥孩子。

“你再闹!我就再也不要你了!我就把你送人!


可是,妈妈的训斥不但没有让孩子停止哭泣,反而让小朋友哭得越来越大声,逐渐引来不少人的围观。

这位妈妈眼看不妙,只好放弃购物,带着孩子悻悻离开。

在生活中我们其实会见到很多这样的场景出现。

我们努力工作,只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努力赚钱只为供他上更优秀的学校,放弃了自己以前的爱好与自由,把所有的精力与爱都奉献给了孩子。

却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教,甚至与我们渐行渐远。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家长的心意始终无法传达给孩子呢?

那些非常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他们的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三个关键时期。

图片
3岁前,给孩子更多安全感


以前,我们会觉得孩子为什么总比别人家孩子胆小,不敢说话。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喜欢跑跑跳跳,跟其它小朋友玩,自己家的孩子只会粘着妈妈不撒手呢?


这些正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如果孩子不能从父母这里获得充足的安全感,也会影响到他进入幼儿园以后的生活。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3岁之前报各种儿童游泳、画画或是其它的课外班。


但往往这些都是最不重要的!


因为,3岁前建立安全感,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当宝宝出生后,虽然身体已经和妈妈分离,但精神上依然还处于胚胎的状态。


周围的一切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未知的,他们通过父母的表情、神态、语言、反应,一点点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所以,3岁前的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仍然与妈妈是一个共生体。


就像20世纪80年代初有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中要求母亲在与孩子互动的中途,突然停止做出任何面部表情,来看看婴儿会有怎样的反应。



这些忽然失去母亲表情互动的婴儿,一开始会努力放大他们的声音和动作,然后更加努力地尖叫抗议,如果母亲还是继续保持着没有表情的状态,那么这时婴儿开始发出哭嚎,充满了绝望。


这时候,如果婴儿发现母亲重新又对他充满关注,你就可以看到他还是有几秒钟的犹豫,然后才慢慢恢复原来的愉悦笑容,开始和母亲继续十分亲密的互动。




英国心理学家兼精神分析师约翰·鲍比(John Bobby)表示:失去母亲关注的孩子,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不同的心理阶段——放大动作、抗议、绝望,如果这个婴儿还是看不到母亲的回应,或是这种不被注视的状态持续一年,那么他就会逐渐变得疏离,甚至自闭。


幼儿教育专家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孩子若在3岁前,和妈妈分离超过两周,孩子的被抛弃创伤将是不可逆的。


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伤害就越难以弥补。


很多案例指出:大部分问题孩子,小时候都常常表现出压抑性的乖巧。


而到了青春期,他们往往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变得叛逆,养成坏的癖好等。


所以,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关键阶段,这段时期父母能否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决定了他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


而建立安全感的最好办法只有4个字:用心陪伴。



6岁前,教会孩子什么是规矩

现在的爸爸妈妈,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但是,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没礼貌,甚至是叛逆。

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有原则的爱才是真爱。

真正的好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拼父母的远见卓识,拼父母的格局和担当。

哈佛大学有研究表明: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可以用“潮湿的水泥期”来形容。

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呢?

第一点:面对哭闹不妥协。

给孩子立规矩的最好一点就是大人以身作则,说到做到。而且,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不吃饭等威胁而对不正确的事情进行妥协。

如果我们的底线始终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大人的话语在孩子心中就完全失去了威慑力,今后管教起来会更加困难。

只有面对原则问题时不妥协,摆出坚决的态度,孩子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否做错。



第二点: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当有一天父母放手的时候,就不会过于担心,孩子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自己也不会恐惧。



第三点:不要用暴力来威胁孩子

给孩子立规矩时很多家长都走进过误区,就是觉得当孩子怕了自己才是有效的立规矩,经常通过”恐吓“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

但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遵守规则,更可怕的是孩子或许会从心底里开始抵触、排斥规则。

家长们需要认识到一点,就是我们需要用温柔和坚定来支持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说过的事情就要严格执行。



6岁之前比其它小朋友多会学几道算术题或是多背几首唐诗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到入学以后这些优势很快就会消失,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和学习态度起到一定的副作用。

唯有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规矩,孩子自律的品质,会经年累月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最终决定孩子的成败。


12岁之前,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价值观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他有迹可循,秘诀就在于父母的家庭教育。


有格局的父母,更懂得教会孩子爱与责任。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


因为一张“十年父子照”火遍全国的“棒棒父亲”冉光辉,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家儿子,每天平均负重100多层楼,夏天里一天要灌下20斤白开水。




货物多,工作压力大,他吃完晚饭常常要干到凌晨才能休息。


因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手指的关节都扭曲变形了。




孩子心疼他,想辍学帮忙,他却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学校,我们的幸福才会来!”


《父母的格局》一书中说:“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


比起眼前的劳累,有格局的父母往往更在意儿子的未来。


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指明行进的方向。


好的父母往往把眼光放在更远处。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蕃,就有这样的“大局观”。




钟南山读大学时,夺得了男子十项全能亚军,还打破了当时的男子400米跨栏记录。


北京体委慕名找到他,说:“你来我们这里做职业运动员吧!”


钟南山有点动心,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运动员就像明星一样,活在掌声和光环中,收入也不菲。


他向父亲询问建议,钟世藩却说了这样一番话:“钟家优良传统有两个,第一就是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第二是办事要严谨要实在。”


当时的钟南山已经考上了医学院,钟世蕃不希望他半途而废,旁敲侧击地提醒他。


因此钟南山最终放弃了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机会,也为日后成为医学名家打下了基础。

 
上一篇: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教育一旦过期,就会成.. 下一篇: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深..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