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给予孩子最大帮助的不是万卷的藏书,不是钢琴、小提琴、电子琴,不是计算机,也不是父母渊博的常识和对孩子学业的耐心辅导,洛扎诺夫明确地说:“对家庭不应要求任何复杂的知识,不要求它教授深奥的知识或培养复杂的技能。它应全身心地关注和培养子女身上的‘个性’,即某种性格。”所以,贫困的和知识贫乏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丝毫不必悲观,根据洛扎诺夫的观察,有这样的一个奇怪的对比性的现象:他“不记得有哪个拥有丰富教学参考书的孩子表现出一点求知欲;相反,在半文盲家庭,在小市民、小业主、退休且贫穷的小公务员、教会的低级职员的家里,倒碰到了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其实,精神领域的事情与物质生活领域相距并不遥远,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看惯了奢华,他会不会对富贵在意?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中,他会不会于其中建立生活的主动精神?人与人先天的智力相差无几。有时候,贫困可能有助于生命的健康。一个生活在知识相对贫乏中的孩子,必然因匮乏而益增其求知欲,对每一个求知的机会都珍爱无比,对每一次习得的知识都会作为珍品收藏起来,并于其中逐步形成求知的热望与学习的本领,建立起独立的“学习人格”,而生活在知识与“教育”相对富有的环境中的孩子会不会被知识压垮?家长的灌输或有问必答会不会给孩子学习上的依赖?家长博学多才的形象会不会使孩子看轻了其他本可以学到更多东西的生活对象?或者,因为他们的“权威”而压抑了孩子、或使他们放弃了怀疑、追求、分析的主动性等学习品格与学习能力?贫乏所激起的求知欲使孩子拓展了求知领域,世界上无处不是他学习的地方,富有则可能使孩子沉溺于自我满足而疏懒的小世界中。所以,“穷困和因之而来的是对教育更有助益的氛围。”
这样的结论对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已经进入小康的中国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富有的家庭“任何时候都不应使孩子有富足感,也不要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家庭关心和照顾的主要对象”。要让孩子知道家庭固然承担着教育与抚养他们的义务,但他们同样对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严格的责任”,他们是家庭的“困难”之一,而不是如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孩子是“家庭的幸福和骄傲”。当然,贫困与富有也许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什么是幸福的家庭?洛扎诺夫没有说,但他给出了什么是“不幸”的家庭的答案,那就是“家风败坏”;不能承担社会所赋予的“劳动”;长辈或父母的“关系都已破裂”……
我实在不能同意我们一些“家长学校”的做法,当然,我对一些家庭日益学校化的做法也很怀疑。学校有学校的责任,家庭有家庭的责任,如果将家庭从硬件到软件武装得像个学校一样,那还要学校干什么?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问,即那还要家庭干什么?家长们真的应该知道,孩子们的学业确实不是你应该操心的地方,你也操不了这份心,孩子优良的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总之,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方面才是家长们应该倾心关注的。要让孩子真正生活在家庭之中,而不是时时产生是不是换了教室的错觉。让孩子从整齐的公众化的教室回到家庭也就是让孩子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家庭于此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完成它的教育任务。洛扎诺夫下面的一段话我愿意作为教育格言推荐给所有的家长们:
我们实际上不能使儿童脱离我们,把他们隔离于我们的生活和劳动方式之外。因此,谁能教导我们并号召我们劳动,指明劳动的重要意义,谁能向我们阐明生活,他就能向我们的儿童阐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