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如养花,需要精心浇水施肥。爱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但成长的过程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在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为什么我们要给孩子划底线,而不是谈条件呢?
有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获得成就感,以增强自信去面对未知生活的挑战。而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就来自于他人的鼓励。很多父母深谙鼓励之道,他们希望通过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利。
但很多父母通常忽略了这一点,鼓励并不等同于物质的奖励,更不等同于有条件的物质奖励。鼓励的本意是一种称赞,一种认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但带条件的奖励只能是一种交易。他让孩子早早地明白了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从而跟你谈条件。
宋庆龄的父亲宋家树在教育自己的六个子女的时候,认为爱孩子就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因而他总是鼓励孩子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从不跟孩子谈条件。
柏拉图曾经说过,初期教育应该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成长本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但你总是跟孩子谈条件,反而会让孩子把主体搞混了。比如我父母就会说,你把饭吃了,就让你看电视。那么在孩子看来,吃饭就变成了父母分配到自己身上的任务。反而忘了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与父母没有关系。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德西效应,过多的奖励会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的动机。有不少父母喜欢跟孩子谈条件。如你考到多少分,我就给你买什么东西。这种条件反而把孩子自身渴望学习的兴趣给压了下去,丧失了学习的愉快感和享受感。
德西效应提出的理论基础
在谈条件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成年了,也喜欢跟父母谈条件,反而忘记了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还有不少父母虽然喜欢跟孩子谈条件,却从不兑现。这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欺骗,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做,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是非观也会发生模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父母的应当尽量不要跟孩子谈条件。等孩子学会了谈条件,苦的就是父母了。
教育孩子不能图省事。谈条件确实能快速解决一些孩子的问题,但治标不治本。总是谈条件,反而会酿成大患。要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和底线,给孩子建立规矩,然后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让孩子独立探索这个世界。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条件并不是万能的。
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谈条件解决。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生活负责任。在建立规矩的时候,父母也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
被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在教育子孙后代的问题上,就是采用划底线的方法。在严家,孩子被要求不准剩饭,每天还要恭敬的问候家人及帮助有困难的邻人。在孩子成才之前,首先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学会做人,教会他们分辨善与恶,教给他们踏实做人之道。剩下的路则要靠孩子自己去走。
转自《不输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