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有一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的中国博士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中国学生到美国家庭交流,可刚去不久,美国家庭却要求退回这个中国学生。美国家长说:“这个学生在他们家里生活了一周,我们帮助了他很多,可他却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过。”可是这个中国学生告诉中方代表,他认为他们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在中国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他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都不用说,谢谢!
这个案例揭示的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人享受着自然带来的美好风光,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孝心和赡养观念也在人们的心中大打折扣,出现了许多啃老族。人们不断接受朋友的关心和爱护,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知回报。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可能有的家长认为言过其实了。
感恩有这么重要吗?让我们一起来回看几个生活小镜头。
镜头一:
每天放学,当孩子走出校门的时候,家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过孩子的书包。而孩子呢面无表情,一句谢谢都没有。
镜头二:
每天教室被打扫干净后,总是会不断出现纸屑,孩子们随手一扔并无要拾起的意思。你问他为什么,他总是会说有值日生会打扫。
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孩子的个性发展出现了问题。其根结就在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孩子过得好,家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任何回报。家长的过分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关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这种家中,权力无限、义务为零的局面使孩子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浪费攀比的坏习惯。在他们的心中,全然不知道要宽容待人,要知恩图报。
那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下面我总结了三个建议给到家长。
感恩的基础是学会感谢。感谢父母是一种小爱,感谢他人和社会,才是大爱和博爱。因此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要从感谢父母开始。家长要习惯让孩子说出谢谢。当然,这种感谢也是相互的。当孩子给予你帮助时,哪怕是一句辛苦了,我为你倒一杯水,你也要真诚的对他说一声:“谢谢!”同时,在生活中,你也要随时将谢谢带在身边。就餐时,接过服务员手中的餐具,要说声谢谢,有人为你让座时,说声谢谢你。千万不要觉得麻烦,因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一言一行是他最好的榜样。
当家里有好吃的和好玩的,要引导孩子与大人共同享受,而不是表面做做样子。而且分享不仅仅是物质分享,还包括劳动分享、精神分享等。当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要引导孩子表达出和小朋友分享更好玩的意思。比如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爱吃的零食,喜欢的书籍主动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将爱他人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好吃的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直到他把自己在学校得到的小红花小奖品带回家和你一起分享,此时,孩子分享之芽就已经萌发了。
爱是可以培养的,家长不仅要对孩子付出你的爱,更要教会孩子用同样的方式来爱你。你可以在生病时让他来照顾你,在你忙的时候让他自己安排时间。如果你爱孩子,你不妨告诉他,你为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爱他。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要让他学会爱父母。
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又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来不输和家庭教育专家一起学习家庭教育,一起学习育儿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