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去学校,就想着当“甩手掌柜”。
孩子作业不会做,责问老师,成绩退步了,责问老师,开小差被批评了,也责问老师。
请别忘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老师只能陪伴孩子一个短暂的阶段,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则是终生的。
《人民日报》曾刊文,告诉各位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只有老师的事,更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父母不管教的孩子不一定会走歪,但是父母尽职尽责的孩子,大都拥有更光明的人生。

严明家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台湾幼教专家江慧说过:“家长的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
老师教给孩子更多的是知识,而父母教给孩子的,是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为人处世的方法。
孩子从出生开始模仿,模仿父母是他了解、适应这个世界最主要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孩子最长远的一任老师。
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说:“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产物。”
如果一个家庭里,只有放纵散漫,那么这个孩子不可能自律自强;
如果一个家庭里,充满了严谨刻苦,那么这个孩子不可能不学无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富庶后,觉得后代衣食无忧,疏于对子女的管教,所以才有古语说:“富不过三代。”
但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家族,子子孙孙都非常出众,堪称近两百年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世家。
它就是曾国藩家族。
据教育家胡卫平统计,曾国藩家族,历史上考取功名者多达20余人。
废除科考后,取得博士、硕士、院士、教授等学位、职称者超过百人。
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的原因,在于曾国藩树立了严明的家训家风。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就是以此16字,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后辈,无论再富裕都勤俭,再聪慧都“耕读”,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
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并将严明的教育落到实处,孩子才会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对社会有所贡献。

潜移默化
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父母随地吐痰,孩子就乱扔垃圾,父母大呼小叫,孩子就脏话连篇,父母小偷小摸,孩子就偷盗抢掠……
当你的孩子翘课、上网吧、打架、抽烟、骂人……先别去质问老师失职,别去怀疑谁把他带坏,先反思一下自己。
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讲述了三个“坏小孩”敲诈一个杀人犯的故事。
剧中的张朝阳,是学校里的优等生,但是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生下一个女儿,从此对张朝阳漠不关心。
母亲一个人供养他,忙于工作对他疏于关心,又一味地把期望寄托在他身上,逼儿子永远按她的想法去做。
这样不良的原生家庭,导致张朝阳极度缺乏安全感,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现实中受家长的失职甚至坏榜样的影响,孩子性格扭曲,发生的悲剧也有很多。
广西有一个7岁的男孩小山,刚上一年级就被同学和老师投诉,说他性格阴晴不定,难以跟同学正常相处。
动不动就要与人争吵,还经常攻击同伴,老师批评他时,他还用凳子砸老师。
最终多名家长联名要求小山转校,小山的母亲没有办法,最终只能让他辍学在家。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小山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父母在小山幼年时期常常吵架,父亲甚至还动手打母亲。
他曾经眼睁睁看着父亲把母亲踩在地上,母亲满脸是血。
于是他总是提心吊胆,想要保护妈妈,变得像一个“河豚”,一碰就要炸开全身的刺。
犯罪学家研究表明:“暴力具有传染性,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会增大,这不是遗传,而是后天的习得。”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他们临摹的画像,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
潜移默化是最深刻也是最可怕的教育方式,因为往往无意之间,孩子的底色已经被父母的言行谱写,再难订正。

成长是不可逆的
把握教育的时机
总有父母以为,孩子还小,长大了以后就会懂事了,会自己纠正了。
实际上绝非如此,孩子的品性、习惯往往在幼年就会定型,此后也是遵循着自我建立的思维去学习、处事,很难改变。
成长是一条单行线,没有人有机会重来,父母们应该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别让孩子们输了现在,也输了未来。
①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在文明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
因为无论一个人再漂亮、再聪明、再富有,一旦他没有素质,仍然会被所有人唾弃。
父母们要从孩子幼年阶段,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
对待长辈尊敬,对待同伴友爱。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乐于助人、文明礼让、懂得感恩。
②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
在孩子幼年阶段,父母们要努力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制定学习计划,专注学习,预习复习等等。
父母可以在监督的同时,多加鼓励、设置奖励,为孩子们培养习惯增添动力。
③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父母没法陪孩子走完一生,自立自强是一个孩子独立生存的基本素质。
父母们应当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2022年教育部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5-6年级的学生,要学会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
要相信孩子们能做好,别把孩子养成了一个“废人”。
④发掘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人,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以失去了很多努力的动力和快乐。
父母们应该从小注意孩子兴趣的培养,多让孩子接触一些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活动。
一旦发现孩子某方面的兴趣浓厚,可以着重培养,也许未来他们在兴趣特长上会有所建树。
即便没有成为安身立命的本事,也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⑤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来。
孩子们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对安全和危险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课本和影视。
父母们要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过马路时,叮咛孩子先看左再看右,看红绿灯、走斑马线;
在家做饭时,嘱咐孩子不要玩火,烹饪中人不能离开灶台……
只有父母把安全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孩子们才会把安全当做一种本能,避免很多危险的发生。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
父母们不光要做到供养孩子,更要把他教好、管好。
希望所有的父母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之重。
以身作则,从小抓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品德修养、安全意识。
没有天生优秀的父母,只有后天勤奋、与孩子共同进步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