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家庭教育  
 
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居家生长”的积极状态
浏览:431次 时间:2022/5/26 8:35:14

在疫情影响下,家长和孩子都减少了外出活动,有了很多时间待在家中与家人相伴,而这恰好适合一家人一起共同交流、学习。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提高家庭交流质量,形成良好、和谐、轻松的家庭沟通与学习氛围,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图片


我们都听说过学习型组织,而家庭就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所以说学习型家庭,是一家人在疫情期间“居家生长”的最好状态,也应该是一家人终生陪伴的最好状态。


我先从自己的体会说起。


前不久,我、女儿和孩子她妈各自写作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我组织的“@所有人,这场重大疫情,可以是一堂怎样的人生大课?”;第二篇是女儿果果妹写的“疫情之下,如何安排好这‘百无聊赖’的日子”;第三篇 “还有至少十天‘禁足期’,推荐老师们自修这场‘人生美学课’”,是女儿的妈妈组织的一堂“居家自修课程”。


这三篇文章的出笼,就是一个学习型家庭的典型特征与结果:聊天都能成为素材,日常总是能彼此启发。女儿在中学读书,每周五才能回来,每周六晚,我们都有一个晚餐长谈时间,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所以顺理成章,疫情期间我们有了更多深度交流。有一次聊着聊着,就聊出了这几个话题。聊完之后,三人分头组织,几乎在同一个时间,三篇文章推出了,我们自己也觉得思维升级了。


我知道在很多家庭,能够这样深度交流、相互启发、彼此促进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我们今天来讨论,学习型家庭是什么样的?该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家庭?


图片


图片

学习型家庭的7个要点



一个学习型的家庭,究竟表现在什么方面?我总结了一些维度,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第一个要点,家庭管理,把“硬通货”变为“软通货”。


一个家庭有自己的管理方法,中国家庭通行又管用的是硬办法,或者叫“硬通货”。父母的权威、孩子的任性、个人的情绪、非理性的干预等等,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家庭行为。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但学习型家庭的管理是把“硬通货”变软,要智慧而习惯性地做三件事,这三件事要比硬办法在这个家里更管用:


首先“讲道理”。不是指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地讲大道理;而是面对每一个分歧,学会坐下来相对正式地聊一聊,把问题看清楚,把常识理清楚。道理不要讲很多,但一定要讲透。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要马上解决。一生能够和孩子一起在关键点上理透几十个道理,一家人就能够举一反三了解无数的领域。


其次“搞创作”。这是指共同为家人面临的重要难题进行头脑风暴,把每个人的视野、知识、想法都拿出来供参考,然后一起讨论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然后这个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家庭管理原则。


还有“相互发现”。家庭中因为每个人处的位置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很难做到完全理解对方。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心理预期。每个人只能看见事情的一面。当分歧发生时,去探究对方为什么坚持自己的想法,你可能会发现他深层次的思维逻辑,肯定他合理的思维部分,再重新更完整地认识这件事,讨论后达成共识。


第二个要点,绝对信任,让家庭总是“透明态”。


好的学习型家庭,彼此信任是前提,所以我们要做到每个人的每件事几乎都被知晓,彼此之间没有秘密。您可能会觉得很难做到,但是如果长时间坚持与家人孩子开诚布公讲述家庭状况,就可以消解很多秘密,达到彼此的知晓和理解。


这对孩子也适用吗?所有的研究都告诉我们“绝对适用”。让孩子知晓父母几乎一切事情、一切困境,会让他看见生活、家庭、社会、工作、学习的复杂性。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中,爸爸妈妈正在努力面对、解决,他也要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中展开理解,达到自我的内在平衡。


第三个要点,家庭成员彼此要互为“建设性”。


所谓建设性就是家庭成员在资讯获取、思维角度、习惯养成等方面,要相互促进,相互启发,优势互补。


甚至在工作和学习上也是如此。比如我们今年要创办一本叫《家人》的杂志,我们邀请女儿做这本杂志的兼职编辑。


在创刊讨论时,大家都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而从学生视角出发的女儿就提出,大多数家庭的角色至少有三个,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学生。所以她建议我们有一个“学生版”,而且版式不要儿童化,要有创意和格调。她的角度让我们对杂志有了全新的规划。


所以整个家庭要形成一种客观平等的讨论,把不同视角聚集在一起,得到一个更完整、更综合的视角。


第四个要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人生“目标感”。


家庭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势,这个态势让每一个人都期望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女儿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决心投身教育,希望教育变革社会。孩子的妈妈是搞艺术的,她希望通过审美帮助教育设计更美的未来。我们每天有激情地面对生活、工作和事业,无形中也影响到孩子。


如果大家看过女儿的个人公众号“果果妹的成长盒子”,就会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使命感的人。她说要记录下自己学习成长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一个案例,家长,老师,校长以及同龄人可以从中看到她真实的成长状况,她的困惑与经验。


所以当她开始申请大学的时候,她发现这么多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同龄人和爸爸妈妈们理解教育是怎么一回事。顺理成章地,她申请了社会人类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父母和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五个要点,创造一切条件“多读书”。


我们家的书特别多。女儿大概在十一二岁的时候说过,她一年大概读了100多本。


前两天吃饭时,我推荐给家人《当下的启蒙》这本书。在这样一个繁杂的时空里,在疫情之下,大家会有很多情绪,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生摇摆。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几百年一直追求的是什么。


在我们家,阅读之后的互相分享已成一种习惯,我知道孩子们爱读的书和他们喜欢的东西,女儿也知道同龄人根本不知道的成人世界。


大量阅读,相互分享,让我们彼此都变得更厚。面对这个时代和社会上的很多问题,思考也更全面。


第六个要点,“爱扎堆”,就是利用一切条件真实相处,彼此让对方介入自己的生活与世界。


女儿六七岁的时候,我们五个家庭做了一个儿童读书会,每周各读一本,每周六分享两个小时,坚持了两年。深度交流让每家人的亲子关系都变好了。


孩子们欢迎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父母也应该欢迎孩子们进入自己的世界。比如,我们出差的地方如果有好的人文景观或教育场域,就把她带着,宁可有些课不上,我们也愿意让她跟着我们一块去看世界。


爱扎堆就是一家人没事就扎在一块,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彼此了解越来越深。


第七个要点,在自己最关心的事务上“互相利用”。


“尽管用”是我们家一个特别口头禅。我每一周都缠着女儿聊天,一方面是帮助她解惑,更重要的是解决我的问题,学校是什么样子,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动态,学生们对很多事情怎么看?我们自己办了一所小规模的先锋学校,叫泉源学校,女儿也在里面学习。我经常说你不仅是学习者,还是泉源学校的建设者。这些年来,我把女儿的 “剩余价值”榨取了很多。我经常说我的女儿好像比专家还好用,她帮我解决了很多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抵达学习型家庭的四个路径



以上就是我体会到的学习型家庭究竟长什么样。那么,哪些东西是有利于孵化这样一种家庭生态的?我们自己的家哪些还需要适度调整一下?


我认为抵达学习型家庭第一个做法是沟通,沟通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不断消除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的沟通障碍很大,不可能完全没有沟通就达成共识。每个家庭都可以形成定期沟通的习惯,比如每周六用两三个小时深度沟通。我们家好多年大年三十晚上不看春晚,而是几个家庭在一起,做跨年总结,我们用这种几乎固定的形式,让沟通抵达更深入、更开阔的境界。


在不断消除沟通障碍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趋同认知维度。有时虽然我们有相同的决定,但对事情认知维度不一样,在同一个层次上的理解会让家庭感到一种共鸣、共振的愉悦。


因为家庭的认知维度相近,所以能尊重观念上的差异。事实上,无论进行多少沟通,毕竟是不同角色,所以观念的差异永远存在,但这种差异不是坏事,很多事情大家一起讨论,相互补充观点,尽管最后依然有差异,但它可以使家庭成员对这个事情认知更完整。


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还有大块的时间相处,我们其实可以花一点时间来思考:我们的家庭是不是可以先建立沟通基础,然后形成定期沟通的习惯,最后达到整个家庭相互尊重的状态?


第二个做法叫建立人生目标。


父母的人生目标常常比较明确和清晰,但是让孩子寻找人生目标太难了。女儿从高中开始就慢慢建立了比较清晰的人生目标,如何做到的呢?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件事。


第一是兴趣挖坑。小时候她有很多兴趣,我们就会围绕她的兴趣,给她挖坑。比如小学毕业时,希望她写一本书,办一个画展。定了这个目标之后,她每周末都会写文章,画画,连续两三年,才把书和画展的内容聚齐。初中时,我们也给她挖了一个坑,让她办一个微信公众号。运营后,不需要我们监督,读者都会督促她。


第二是耳濡目染。她与我们接触多,完全了解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知道一个有目标的人生是饱满、愉悦的。


第三是世界教材。我们让她几乎满世界去看去走。


第四是挑战试错。女儿原本希望从事教育行业。高二时,她突然想做建筑设计师。这正是考试最紧张的时刻,但我们想让她试一试,所以还是允许她采访了重庆很多建筑设计师,还跑到麻省理工建筑设计“夏校”待了一个月。因为建筑设计需要比较高的绘画功底,又到北京中央美院的一个老师那里学了一个月。学了一圈回来后发现建筑设计只能成为她的一个兴趣,她的优势是对社会的理解,对意义的敏感。所以她又重新选择报考教育,社会人类学方向。所以我想人生目标其实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经历逐渐得出来的。你要给孩子去经历的机会,让他去挑战试错。


当然还要多讨论,比如我们一起讨论了大概两次:你自己的优势究竟是什么?讨论之后才选定了她的方向。


图片


第三个做法是超越困境,把每一个困境当作一次升级学习的机会。


比如女儿的升学申请,找的海外辅导老师“不靠谱”,学校也没有相关课程、经验和基础,一切都要自己做,再加上应考,时间、精力、经验都不够。她只能牺牲考试准备时间,全力面对需要做的事,放下埋怨,看见成长。


最后一个做法,就是培养一个共同习惯:把很多事情做成一件事情。


比如女儿初三面临中考,但是也要准备初中毕业的画展和微信公众号的更新。怎么办?我们就建议她把几件事情做成一件事,她学得不好的历史可以画成一幅历史长卷,这既是她画展的一个作品,又是一次复习,还是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这个共同习惯可以让我们节约出很多时间,把事情做得简洁。这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复杂的世界规律折叠在一个简单好用的解决方案中,让别人能够看见、理解。


最后来总结一下,一个家庭究竟怎样启动、持续推进,最后长时间保持一种学习型状态呢?


我的体会是,这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能量”比较高的人,他们面对生活、问题、困境都是积极的,然后他能去影响家里其他人。


学习型家庭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氛围、一个场、一种习惯。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也需要家庭成员相互支撑。    


我们经常感到要做这样的改变很难。如果说你想几个月或者一年就达到这种状态,当然有点难。但如果你拉长为三年、五年的时间,或者像我们一样十年八年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建立这样一个家庭并不难的。


一个人如果能用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时间,把自己从普通状态变成优秀状态,变成一个积极面对社会,有目标意义感的卓越状态,这个时间不算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学习,也在生活、工作,也让我们家庭变得越来越幸福和美满。

 
上一篇:32个经典家庭教育案例,每一个都值得细读!或.. 下一篇:让家庭教育走出误区,回归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