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家庭教育  
 
人民日报公布最伤孩子的7句话:有些话,永远不要跟孩子说
浏览:528次 时间:2022/5/26 8:26:56
很多父母纠结

为什么人家孩子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什么心里话都说;

自家孩子就像防弹衣,问了也不想说。

跟他说什么,都是左耳入右耳出


“不爱听”,“不想说”…说到底还是沟通的问题。

明明是为了孩子好,明明我们说的都对,孩子为什么就不愿意听。

根本原因还在于家长苦口婆心,和孩子真正接受到的信息并不一致。 

父母没有与孩子建立正确的沟通,总觉得孩子还小,只顾着按照自己的那一套方式去要求孩子,而孩子不理解父母语言背后的良苦用心,导致不听话,叛逆。

关于亲子沟通方法,人民日报曾总结了最伤孩子的7点。

1

当父母说:“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真实想法:“我给你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

孩子理解:“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图片

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曾在书中分享过这样一段对话: 

“宝贝,你想吃哪种冰激凌?”

“妈妈,我想要香草味的。”

“你不试试巧克力的吗?”

“我就想要香草味的。”

“可妈妈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我要香草的!”

“你上次不是还说喜欢巧克力吗?

“我这次就想吃香草味的!”

“你这孩子,真够怪的。” 


在这位妈妈和孩子的沟通中,看似十分民主,实际却忽视了孩子的想法,潜意识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宣誓自己在家庭的主权地位。


但培养一个没有主见和自主思维的孩子,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多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多问问孩子“你的想法是怎样的”,支持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尝试,这才是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2

当父母说:“我说不行就不行。”

真实想法:“这件事是错误的,不可以做。”

孩子理解:“因为你是大人,所以我只能暂时服从你的安排。”  


图片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对孩子说“不”


饮水机的水太烫,不准玩

晚上洗漱完就上床睡觉,不要再吃糖

家里玩具已经有很多,不能再买


但大家发现没有,每一次say no,好像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愈演愈烈。


父母抱怨,说了一百遍,孩子却不听。


其实是因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经常以指责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再强制要求孩子怎么做,他们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个“移情沟通原则”,指出在沟通时需要先了解对方的想法,然后再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 


所以,当和孩子有了分歧时,与其强加干涉,不如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为什么要这么做?最后再表达你的担忧和顾虑。 


尊重孩子的选择,倾听孩子选择背后的为什么,也是和孩子之间建立沟通信任的一种方式。

3

当父母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真实想法:“按照我规划的路走,你未来才能过得更好。”

孩子理解:“为什么要强迫我?” 


图片

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会说过这么样的话

你不听话,我就不理你了

你不乖,我就走了

再大一点,你不听我的给的建议,你会后悔的。


超强的控制欲和干预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也是父母关爱孩子的一种方式。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是全部,也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寄托。


所以父母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为孩子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更好的路。


当孩子拒绝父母选择的路,因为担心孩子在人生之路上有偏颇,不确定孩子选了其他道路后结果会怎么样? 


因为这种未知,产生恐惧,往往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你听我的我就管你,不听我的,我就不会再理你。 


图片


意大利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曾说过:“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家庭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忠于自我,父母,只是他们成长的旁观者和引导者。 


与其强制规划,不如在和孩子沟通时顺势而为,基于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前进。 


4

当父母说:“一看你就没多大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真实想法:“你需要更加努力。”

孩子理解:“我很差劲。”  


图片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幕

孩子的妈妈在路上遇到同事,就让叫人,孩子当时因为怕生,就没有说话。

然后这位妈妈说:“从小到大就这样,也不会说话,以后指定没有出息。”

孩子看了看妈妈,眼睛里的小星星骤然黯淡下去…… 


作为家长,也许无法想象,语言暴力有多大?


小时候被说“废物”,“毫无用处”,的孩子,会让孩子更怀疑自己,失去信心,甚至长大后一事无成。


阿尔弗·雷德说:“鼓励和表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经常受到父母批评、打击和贬低的孩子会受挫,否定和怀疑自己,甚至放弃自己,毁掉自己的未来。


所以,父母永远不会随意贬低孩子,不要吝啬欣赏孩子,要用耐心和欣赏来浇灌孩子


5

当父母说:“就知道玩,一学习就没精神。”

真实想法:“学习的时候不要想着玩,才能进步。”

孩子理解:“在妈妈眼里,我只有做个学习机器,她才满意。” 


图片

玩是人的天性,是本能。


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贪玩这种不听话的行为,有时候,贪玩并不是不听话,而恰恰是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或者创造力的表现。


贪玩的孩子一般都是乐观开朗、有幽默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勇敢大胆的,这样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


幼儿时期的孩子,都是在玩乐中学习和成长的。


图片


当然,尽情玩耍,并非是放纵孩子,相反,是让孩子在玩耍中释放学习的压力,给自己的精神层面充电。 


无论是学还是玩,都可以遵从“要事第一”原则。 


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互相链接,达成平衡,才能产出最佳效能。 


6

当父母说:“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真实想法:“你要学习别的孩子的优势。”

孩子理解:“我不如别人,在爸妈眼里我总是很差。” 


图片

曾看到过,孩子的爸爸这样教育儿子:


爸爸说:“谷爱凌才十几岁就是奥运冠军了,你就不能像她一样努力吗?” 


儿子却回怼:“谷爱凌的爸爸是哈佛毕业,要不你先考个哈佛?”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爸妈老拿我和别的孩子比,是不是代表我真的不如别人?” 


有个答案是这样说的:“不是的,你非常优秀,他们只是用错了激励方式而已。” 


图片


的确,与其揪着孩子的“短板”,不如关注孩子的“长板”:比如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可是他喜欢看书,那就鼓励他先把所读所思写下来,然后再表达出来…… 


每个孩子的优势,都能以不同方式“对接”到学习方法上。 


“创造性沟通原则”里指出:要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 


孩子亦然,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比起让孩子和不同的人横向比较,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怀疑,不如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孩子纵向超越自己。 


7

当父母说:“你又错了,真笨!”

真实想法:“用心一点,就可以成功。”

孩子理解:“我是个失败者。” 


图片

当孩子在面对一两次的失败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如果这个时候,从父母那里寻求不到鼓励,挫败的情绪得不到正确地引导和宣泄时,孩子就很容易变得不自信、胆小,最后拒绝再去尝试。 


有句话说:“不要用你的情绪,去指责孩子的失败。”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首先要了解问题而不是责备、吼骂。我们需要放低声调,耐心地去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而不是把宣泄情绪当做沟通方式和目的。 


比如,在日常中,少用“近视眼”,多用“放大镜”,忽略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多说几句“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你愿意再试试吗?” 


有句话说:“父母低估了自己曾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高估了孩子愈合伤口的能力。”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需要被尊重、理解、信任,他们需要平等地交流、有互动的沟通,这样,才能形成自尊、自信、独立的人格。 

而这些,才是孩子面对未来时,最强大的支撑和实力。 
 
上一篇:为啥教育部要让孩子学习做菜? 下一篇:吴正宪: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这 1..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