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习惯养成  
 
不要忽略孩子的“隐形攻击”,背后可能是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
浏览:279次 时间:2022/5/25 15:23:20

当提到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发脾气、哭闹。


然而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表现得挺乖,很顺从,但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明明能吃完的饭,总要剩最后一口;催他走快一点,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你问他什么,他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回答“都行”“随便”“无所谓”;更气人的是,每次他犯了错,你批评他,他总是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



这些行为,比起正面发脾气、哭闹,更令家长感到气愤、无语。


其实,心理学上把这种软硬不吃、故意唱反调的行为,称为“隐形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在《隐形攻击》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孩子相对弱势。


他们愤怒不满,却又无法直接表达,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何识别孩子的“隐形攻击”?先得学会识别最常见的行为表现:


拒绝沟通,装聋作哑,有情绪不表达,对父母态度冷漠;


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莫名其妙地掉链子;


表面上顺从,但喜欢敷衍,总是轻易许诺,却常常食言;


说话夹枪带棒,喜欢讽刺、挖苦、故意激怒他人。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许我们就该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被“隐形攻击”了?和孩子的相处,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观察发现,越是亲子关系不平等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出现“隐形攻击”的行为,常表现为:父母太强势,对孩子控制太多,仅凭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管教、安排孩子的一切;父母比较严厉、挑剔,经常看不惯孩子的某些行为,常常指责孩子;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得不到尊重,被忽视和否定;父母不允许孩子表现出生气、愤怒等情绪,看不得孩子对自己不满。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一直受到父母的控制、严厉管教,却不敢直接反抗,心里一直积攒着愤怒和不满,就会用表面乖巧,但在行动上拖延、慢、“阳奉阴违”、故意出错等方式,发泄内心的情绪。


但一直以来,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情绪认知误区,认为会“控制”情绪、压抑愤怒,是孩子高情商的表现。这也是“隐形攻击”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原因。


还有一些性格急、脾气暴的父母,不但意识不到是自己的管教方式错了,不想办法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相反还会认为孩子只是简单的动作慢,甚至还会觉得孩子笨,然后继续催促、教训、苛责孩子。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在亲子关系中常常感到羞耻,自尊心低,而且会把“隐形攻击”作为一种秘密控制对方的习惯性手段,长大以后不仅会遭遇很多社交障碍,在职场中也会频频碰壁。


01
“隐形攻击”是孩子在争夺自主权


孩子“隐形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其实是渴望拥有自己成长的自主权,希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得到尊重和接纳。


绘本《我是个小孩子,我喜欢假装听不见》中描绘的场景就很有代表性:


闹钟响了,妈妈一遍遍催起床,我翻了个身,蒙着被接着睡。


爸爸喊我去刷牙,我一直坐着没动,打着哈欠,挠着胳膊,装作没看见爸爸的眼神。


吃早餐了,妈妈说了 3 次“你要迟到了”,我才慢吞吞端起牛奶杯……


我们经常说:你越催,孩子越慢。可能内在的原理,就是很多孩子会像绘本中的小女孩一样,用假装听不见的方式,告诉父母——我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


尽管我们的安排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信任、被约束、甚至是窒息感。


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起冲突,又想赢得自由。所以他们像小乌龟一样,缩进厚厚的壳,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抵抗父母的操控。



如果父母不能明白这一点,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内心只会越来越压抑,感觉自己不被接纳和重视,缺乏成长空间,亲子关系将会越来越差,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


人们长期以回避的方式做事,终会变得不开心、并且常常有怨恨的情绪。时间长了,会引发很多身体和心理的疾病。比如抑郁症、厌食症等,更严重的还会自我伤害。


02
家长如何应对“隐形攻击”?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隐形攻击”的迹象,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我们和孩子,不是站在输和赢、对与错的对立面。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找寻办法、提供建议,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03
允许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等情绪


亲子之间,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而流露出生气、不满、失望的情绪,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家长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够接纳和理解。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带着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孩子,重视他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正确管理好情绪。


亲子阅读,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的方式


比如温和地询问孩子:“是不是因为妈妈不让你吃冰激凌,你生气了?”不忽视、斥责、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讲清楚不能吃的原因。


另外,家长自己没做好的事情,应该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爸爸说好来接你,忘记了,对不起啊。”孩子即便生一会气,很快也就会谅解父母了。


被允许表达情绪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情商更高。


04
适当放手,把成长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很多父母总喜欢命令、控制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安排写作业、上兴趣班、阅读、交友等等。


而孩子长期在这样严格的管教下,没有一点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缺乏自由的空间,就会陷入厌烦、叛逆中。


我们都该明白,养育孩子,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



父母把握大方向,具体问题上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度的自主权,比事无巨细的安排,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


05
少挑剔指责,多鼓励欣赏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期望很大,总是忍不住挑剔孩子。但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温暖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支持和欣赏。


总是被批评、否定的孩子,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无力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被爱,不断否定自己的价值:“为什么我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为什么我这么差劲?”


这种消极的心态,会降低孩子做事的热情与积极性,越来越懈怠,“反正我做什么父母都不满意,干脆放弃努力”,于是也会出现“隐形攻击”行为。


因此,我们要多鼓励、欣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他才会更有勇气和自信,行为往积极的方向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好。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被动攻击,是弱者的武器。


冷漠、拖延、强硬等种种问题背后,是一颗柔软、脆弱、渴望被看见的心。


它是孩子攻击的方式,更是向父母发送的求助信号。


我们都要记得: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最需要被爱的。


转自《家长学校》


 
上一篇: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尤其是在这几件事,留点情.. 下一篇:写作技巧 | 小学作文“短句变长句”的4种方法..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