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沉迷“低级快乐”,却偏偏不爱学习?耶鲁教授给出这样的回答 |
浏览:1001次 时间:2022/3/9 10:43:57 |
 |
为什么他能沉迷手机游戏电脑游戏这些“低级快乐”,但偏偏不能把这个专注劲头放在学习上? 耶鲁的脑科学家保罗.麦克林在上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三脑一体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人类的大脑由三重大脑组成,分别是——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从进化角度看,又可以说成是:爬虫类脑、哺乳类脑和灵长类脑。其中,爬虫类脑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不受意志控制,不带感情,也不能从经验中学习,而是我们的本能反应,比如:当孩子感觉到紧张,忐忑时,孩子的爬行脑就会处于封闭的、不安全的状态,就像被「僵住」一样。所以,安抚孩子的爬行脑,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孩子的爬行脑处于一种安全地,打开的状态,孩子的学习才有效率。跟爬行脑的本能反应不同,哺乳类脑有了自己的思维,也有了情绪和情感。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孩子不喜欢学习,没有学习的动力,一学习就各种作妖,很可能是孩子大脑本能的应激反应。如果孩子的爬行脑一直处于不安全,封闭的状态,孩子的哺乳类脑和灵长类脑也会受到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性格也会受到影响。孩子写作业拖拉,不专心,总是无法进入学习的状态,父母不停地催促孩子、恨铁不成钢地数落孩子。孩子作业整体看起来不够整洁,父母生气地撕了孩子的作业,要求孩子重写。结果,孩子非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越吼越慢、越吼越笨,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父母也很是苦恼,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还是教不好孩子。在地震发生 25 天之后,用核磁共振仪扫描受灾人员的大脑,发现主管情绪的大脑部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也曾在一次演讲时,跟现场观众做了一个互动练习:他请现场的观众们闭上眼睛,严肃地在心里默念七遍「不」。然后,休息两分钟,再次闭上眼睛,温柔地在心里默念七遍「是」。他让观众在默念的过程中,认真觉察自己身体和情绪的变化。反复默念「不」时,压抑、紧张、抗拒的感觉充斥心头。反复默念「是」时,开放、平静、放松的感觉明显占据主导。如果我们因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而斥责孩子,打孩子,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越恐惧越不敢学习,结果很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好。当孩子不断地感知到被排斥、被否定、被攻击时,孩子的大脑就会特别擅长紧张、恐惧和逃避。只有当孩子不断地感知到温暖、认同和爱时,孩子的大脑才会特别擅长合作和探索。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越吼越笨,越管越不爱学习的原因。阿德勒说:孩子缺乏的不是学习的能力,也不是学习的兴趣,而是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所以,想让孩子改变,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孩子产生情绪障碍。从小男孩的语气和情绪里,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小男孩的压力、崩溃和无助。可是,不顾孩子的情绪,没有限度的逼着孩子一直努力,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孩子参加的补习越多,压力越大,进而分泌皮质醇,同时让爬虫类脑更加活跃,患抑郁症,暴力的概率也就越高。因为,正常情况下,血液会均匀流到爬虫类脑,哺乳类脑和灵长类脑中,这时候,孩子心情愉悦,乐于接受知识,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的爬虫类脑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孩子的哺乳类脑和灵长类脑就会处于缺血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孩子在学习中感觉到痛苦时,孩子很自然的会产生厌学情绪,反抗情绪。这是孩子大脑的自我保护。也就解释了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孩子能沉迷一些很容易获取的“低级快乐”,却无法专注于学习。想要孩子爱上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对学习有良好的体验。《妈妈的悔过书》的作者李柳南,曾经也是个百分百压力型的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儿女考入韩国名校,她想尽一切办法在儿女的教育上加大投入,对儿女施加压力。然而,有一天,两个乖巧的儿女突然拒绝一切学习,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睡、玩游戏、看电视,而且视她为仇人,彻底拒绝和她沟通。原来,一直以来,我并不是父母,而是统治者,管理者,监视者,而且是非常恐怖和糟糕的那种。我曾执迷于如何填满孩子的大脑,而不是提升孩子的脑容量。 后来,李柳南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她开始支持和肯定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身边,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协助孩子独立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后来,她不仅修复了亲子关系,也成功的把两个孩子送进名校,成了最幸福的母子。事实证明:认识大脑,才能更懂孩子。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先让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有良好的感受和体验,孩子才能卸下防备,以开放的,愉悦的状态不断学习发展,并取得进步。有句话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给孩子克服的力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难免焦虑。但是,硬碰硬的纠正孩子,逼迫孩子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根据孩子大脑发展的规律,正确的引导孩子,激活孩子的理智脑,让孩子学会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焦虑,孩子自然就会向好的一面发展。所以,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试试下面4种方法:大脑产生观念 → 观念引导行为 → 行为产生结果 → 结果改变大脑。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孩子,贬低孩子,斥责孩子,孩子的大脑会产生「我是个笨蛋」、「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观念,于是孩子会越来越做不好,越来越笨。但如果父母经常肯定孩子,鼓励孩子,表扬孩子,孩子的内心充满愉悦感、胜任感,孩子会不可抗拒地想要变好。所以,想要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变得更好,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为孩子的大脑建立一个正向循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成绩好的学霸都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2020 年湖北高考状元唐楚玥,弹钢琴、写书法、演话剧、200 米短跑,样样在行。2019 年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写字,画画,羽毛球,足球都有不错的造诣。记得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用了 42 年时间,跟踪采访了 6000 人,结果发现:小时候,没有无拘无束玩耍过的孩子,长大后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而那些自由畅玩的孩子,长大后无论社交能力,抗压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给孩子一些玩的时间,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的内心可以有松弛和释放的机会,孩子才能劳逸结合,互相补益。科学研究证明:人在运动的时候,人的大脑会产生三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血清张素和正肾上腺素。在医学界,多巴胺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保持亢奋的学习状态。并且有实验证明:一直运动的海马回比没有运动的海马回大 15%,其重量多了 9%。运动给孩子的身体带来的刺激,可以让孩子的大脑更好的去运作,去学习。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喜欢运动的孩子,总是看上去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的原因。广州日报曾联合一中学整理了该校 20 名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们,高中三年来的书单发现:这 20 名学霸每年的平均阅读量达到 79.75 本,高出该校学生三年人均阅读量的 1.77 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30 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为,随着课业难度,复杂度的提高,孩子需要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阅读是孩子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孩子一生学习能力的「垫脚石」。我们全民都守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与其被教育焦虑牵着鼻子走,盲目较劲、攀比、竞争、吞噬孩子的童年,伤害孩子的大脑和心灵,不如了解孩子大脑的发展规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正确的指导,然后把剩下的交给时间,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