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张姐每天忙忙碌碌的,用她自己的话形容:“每天生活就像打仗一样。”
张姐把要穿的衣服递到孩子手边,要盛饭时,儿子又开始叫:
匆匆吃了两口早饭,已经七点四十了。刚到楼下,孩子又叫了起来:张姐带着儿子气喘吁吁地赶到学校,看着儿子地背影,张姐不由得暗暗叫苦,这样地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张姐的确活得很累,但是她之所以累,是因为她替孩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在这种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地细心呵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消失了,形成了事事依赖家长的不良性格。

虽然家长都知道孩子今后要独立生活,独立面对世界,自己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孩子必须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现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珍宝“,很多家长恨不得帮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也有的人认为“树大自然直”,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打理自己。甚至还有家长认为,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经常丢三落四,他在前面做,你在后面收拾,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亲自做省事。
这些不正确的观念,自然会导致家长事事包办代替,剥夺孩子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造成孩子依赖他人的性格。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锻炼孩子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抗挫折能力,使孩子获得价值感和自信。
想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怎么样呢?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小测验来了解一下。
以上这些题目,符合孩子行为计1分,不符合孩子行为的计0分。得分较高,说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得分较低,说明孩子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需要培养。

小学生活初始阶段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强化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
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对孩子过度的关爱只能造成孩子低能甚至无能。
要知道,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自理是自立的前提,也是独立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技能。孩子只有从小学会自理,长大后才有可能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开创性人才。忽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教育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家长自己。因此,强化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要以鼓励、肯定为主
由于孩子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自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对此,家长不应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首先应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于孩子出现的错误,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便提高自理的技能和水平。
这样,既能保护孩子参与自理生活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
质;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自理生活能力。
三、家长要学会“偷懒”并“放手”
所谓“偷懒”是指孩子能做的事,要让他自己做,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应该由孩子自己做而孩子不会做的事,家长应帮助指导,但不要代劳。
所谓“放手”就是敢于让孩子尝试,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没有第一次就不可能有第二次。至于哪些事该由孩子来做,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并共同制订规划。
孩子做得好,可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在奖励孩子时,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以避免把孩子变成物质的“奴隶”,养成不给钱和物就不做事的不良习惯。
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孩子生活自理,懂得自己照顾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未来才会更有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