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社区家长网校
  新闻综合
  政策法规
  专家讲坛
  心灵驿站
  学科辅导
  家庭教育
  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
 
  视频百花园
 
 
 
  社区家长网校
首页 > 社区家长网校 > 专家讲坛 > 家庭教育  
 
【父母课堂】陪伴孩子时怎样把握放手与引导的尺度
浏览:221次 时间:2023/9/22 9:21:09

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为陪伴孩子放手与引导之间尺度的把握所困,“老师:我们要怎么做才好?”


家长要怎样解决“放手”与“引导”之间的矛盾?我们从多个方面就放手与引导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力,以及如何有机平衡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等,给出了许多很好的指导建议和策略。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而且每一个孩子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成长的规律,必须尊重阶段的特点和个性的特征。有一个基本规律特别重要,那就是孩子成长的自发性(或叫自觉性)和自主性规律。


孩子的学习与各方面的能力发展都是必然的,如何成长、发展得怎么样,主要是依靠孩子的内在动能。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必须要经过内化的过程,才能转化成为孩子的内在动因并发挥作用。如果不能被孩子内化,或者被孩子拒绝、抵抗,那么,教育的效果就必然要打折扣,会是无效的,甚至是反作用的。


    所以,我们讲教育要遵循成长规律,


不能忽视孩子内在因素的决定作用。



不能无限夸大教育的正面作用。       



教育必须有利于孩子的接受和内化。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主观性的教育,是具有局限性的,不是万能的,把控得不好,是有危害的。孩子外显的所有呈现,形成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其中必定有我们的原因。我们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那么方向就对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想了些什么?我们对孩子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包办、替代太多呢?有没有溺爱、放任太过呢?有没有严苛、指责太多呢?有没有粗暴、干涉太过呢?


这就是内观、自省!观着,观着,我们就会慢慢地冷静,慢慢地明白。原来,学习与成长,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需要!学习与成长,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是一个渐变有序的过程。除了孩子自己,谁都代替不了!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学习成长揽过来了,把它完全变成了父母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有困惑,就会表现出许多所谓的“问题”。我们自己的内心也会焦虑不安。


怎么样把握好放手与引导的尺度,既能很好的保护孩子成长的自主性,又能有效的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呢?


1

了解放手背后的动因

要坚定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都是自觉的、自发的。要相信并不断鼓励孩子去自主成长。



孩子的自主成长,是规律,是事实。当前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以及教育过程中方法的运用,都不再顾及教育对象本身固有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较少在乎孩子成长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几乎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情绪能力和情感感受,一味地追求考试科目的分数和名次,不是考试科目以及其他的素质要求。使得很多孩子都变成了刷题的工具和考试的机器。


更为可悲的是,我们仅仅以分数来论高低,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孩子唯一标准。使得我们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都背上了沉重的分数负担。更多的孩子为此感到十分的烦燥、懊恼,身心疲惫,厌学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孩子甚至不惜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与之相搏。


本来,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是件大好事。那么,为什么这件好事情会办成这个样子呢?


1

教育目标过于单一

我们家长心目中的教育的目标太过单一,考察孩子的标准太过片面,唯分数是高。所以,考试分数高的孩子就“优秀”,考试成绩低的就很难有缘“优秀”二字。


2

夸大了有形教育手段的作用


无限夸大了有形教育手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家长总觉得孩子是不可能自主学习、成长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强行的教育,才可以增长知识和能力,促成孩子的成长。


孩子需要成长,也需要教育。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成长的渴望,天生都能自觉地探索世界,天生都会自主地发展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的,孩子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是与生俱来的,学习与成长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




今天我们谈“放手”的话题,我们首先得承认孩子具有成长主动性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悉心爱护并鼓励孩子认知和探索的自觉性


同时,我们要信任孩子内生的成长潜能。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冰山理论,人的能力中,有一部分看得见、摸得着、也使得出来也叫“显能力”,另一部分能力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知道怎么使出来,这部分没有显现出来的、看不见的能力,叫 “潜能力”,就好比埋在水里的那部分冰山。而水面以下的冰山远比露出来了的那部分冰山两者的比例大概是5比95。也就是说,我们人的大部分的能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而且,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多潜在的能力,当然,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冰山理论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储备着无限发展的潜能力,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如何去开发孩子的潜能,要循序渐进,慢慢来。孩子的能力发展具有严格的时序性。这就是生命成长的规律。过早、过度地开发,会让孩子过早失去灵性。我们现在觉得孩子问题很多,一方面,是我们的评价的标准本身就不够标准,过于片面而缺乏全面的去衡量孩子。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行为,严重地制约了孩子成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的发挥,由此,遭到孩子的逆反和抗拒是必然的结果。


要“放手”就要看到、要承认孩子成长的自觉性,要悉心地保护孩子成长的自主性。我们的陪伴、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要虔诚,要紧紧地围绕如何去激发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因这个中心,而不是去干扰孩子,不是去控制孩子。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2

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引导”


什么是引导呢?那就是我们在前面走,孩子循着我们的脚印跟着我们走。


引导是我们在前,孩子在后;我们怎么做事,孩子就学着怎么做事,我们怎么做人,孩子就学着怎么做人。这是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也可以称它为最核心的方法,或者称它为最核心的智慧。把它称为隐性教育或者叫被动式教育


可以说,在家庭教育所有的方式中,这种隐性教育或者叫被动式教育形式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力最强、最持久。远远超过其他一切主动的显性教育。孩子的学习,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模仿。而最常被选择为模仿的对象,大多是孩子的父母。因此顺势而为,以父母的德行去引领孩子的教育,最为有效、最有意义。



引导与放手的核心




1

我们要放手,但不能放任


家长要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地为孩子拓展安全的边际。我们父母在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才是在给孩子做真正的教育。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做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了。父母不读书,孩子就不愿意读书,孩子就不认真读书;这是我反反复复强调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叫做家长先行性原则。


2

我们要引导,但不能过多控制


我们要引导,但不能过多地去控制孩子,要减少对孩子的干扰,要减少对孩子的阻碍。引导关键在“引”,要我们在前面“引”,要以我们父母德行去引领孩子。请把紧拽孩子的手快一点松开,让孩子多一点自由和快乐,更加健康地成长。



永远不要忽略孩子的探索力和创造性,放手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宝贵的体验。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和体验,就是对他们自我成长的一种尊重和信任,孩子也会因此收获更多的经验与信心。

放手与引导是紧密相连的。不是不去引导,关键在于我们放手的同时,如何去引导。不要去强制孩子的思想和方向,不要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的机会,通过引导,帮助孩子积极地看待自己,帮助孩子确认和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和即将拥有的能力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生活永远充满信任与希望,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做好离开的准备之前,父母永远愿意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支持孩子和欣赏孩子,直到孩子做好了准备的那一天。


转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上一篇:新学期,远离“开学焦虑” 下一篇:新学期,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友情链接
中心校地址:江苏省扬中市中兴路50号 电话:0511-8832149s5  后台管理
© 2019 扬中三茅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扬中市三茅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20669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