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仪式感的生活,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它的精致;有仪式感的人生,也才能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不同。
每一个仪式感的背后,都藏着一份爱的表达,要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小仪式,固化它、美化它,并作为一种家族传统延续下来。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视频中, 5岁小朋友刘若熙,因为大姨不让她穿园服,一边哭一边和大姨争论,说的话头头是道:
“坐有坐样、站有站样,学习就要有学习样,穿着园服就像老师在跟前儿一样,不穿着园服写作业都没劲,写的慢!”
听完刘若熙小朋友的话,大姨才知道,原来,她是觉得穿上园服写作业,可以让她觉得更加正式,也能让她更好地去完成作业。
明白了真相的大姨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每次写作业,都遵循他的意愿,让她穿上园服。
甚至玩耍或者出门,都允许她穿着园服,保护她由此产生的骄傲和荣耀的感觉。
不得不说,孩子真的自带仪式感,而家里的成年人懂得保护孩子的这份仪式感,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幸福。
还记得那些儿时的仪式感,唤醒过我们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记忆吗?
我已经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了,但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因为我不爱吃饭,妈妈给我盛好饭时,会颠一颠,然后把饭倒扣,变成一个“锅盖”,每次我都在饭桌前端正坐着,等待母亲的“锅盖”作品。
时间长了,这竟然变成了我吃饭的一种仪式。
如果哪天没有妈妈做的“锅盖”,那顿饭我一定食之无味。
再比如,升国旗时穿上校服是一种仪式。
一个孩子如果被选为升旗手后,就会每天主动起床,再也不用担心迟到,因为升旗对他来说,是一份荣耀。
如果孩子被邀请参加同学的生日会,他会兴奋地为小伙伴准备礼物,而不用你为他操心。
因为能被小伙伴邀请参加生日会,对他来说意味着他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仪式感有种奇妙的魔力,每一份营造出的仪式感,对孩子来说,都有不一样的积极意义。
孩子更是有种把普通日子过出仪式感的天赋,这份与生俱来的仪式感,只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孩子就能从这份仪式感中,获得快乐,收获幸福的能力。
平凡的日子,本来就大同小异,除了呵护孩子自带的仪式感,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通过不断制造生活的惊喜,让日子更有味道。
仪式感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根本就无法局限,也无法都举例完全,我们可以从日常小事着手,给予孩子一些仪式。
可能你会和孩子们一起筹备家庭相册,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孩子们成长的瞬间;
你会设定一个固定的家庭日,在固定的日子里,放下所有工作上的忙碌,关起手机和电脑,在户外支支帐篷,在公园散散步,看儿童剧,一起侃大山;
你会细心地保留下每一个票据,每一场儿童剧的凭证,在背后写上属于你们的情节……
在孩子第一次学会爬、学会走的时候,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的时候,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学会骑单车的时候……
很多爸妈都会记录下来,并且给予适当的庆祝与鼓励。
这是一种仪式感。
孩子在自己的生日会,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重要活动中,会特别渴望被人重视。
爸妈的出现,带给孩子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和认同感。
不缺席这些看似平凡但很重要的日子,也是一种仪式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时刻,更是我们营造仪式感的绝佳时机。
①入学/开学
孩子上一年级前,父母郑重地给孩子买新书包、新文具,甚至新衣服。
开学第一天,孩子穿着新衣服,用新书包,新课本,快乐地去学校,上学瞬间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美好的印象。
开学时,不少同学会在家长的指导下,细心的给书包上封皮,有些家长还会为孩子设计封皮。
这个新学期开始前的小仪式,会让孩子意识到,从现在起,要端正态度,好好迎接新学期。
之后,孩子每次看到书皮,都会联想到自己开学时的决心。
有了这些简单的仪式,孩子们会对学习有着更严肃的态度。
②毕业礼/成年礼
我一个将近十年未见的朋友突然约我见面,他出国很久了,每次回来都来去匆匆,无缘见面。
这次见了面才知道,他是回来参加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有点空余时间,所以约了我。
我真的没想到,他可以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辞辛苦,从国外回来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
我疑惑地问他:“毕业典礼就是走个流程,用得着这么大费周章吗?”
朋友笑着说:
“我只是不想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大学毕业典礼是孩子和学校生活最后的告别,我希望孩子能重视自己的毕业。
而且我现场参加也会让孩子感到我对他的尊重。”
朋友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说实话,在听到朋友这番话之前,我一定做不到像他这样,可以在接受到孩子邀请后,不管在哪里,都放下手中的工作,欣然前往。
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会做出和朋友一样的选择。
因为,仪式感是双向的。
孩子从中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尊重,父母也能从中收获到,可以参与孩子人生重要时刻所带来的幸福和骄傲。
①生日礼物
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
小松鼠去小兔子家串门时,发现它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个早已枯萎的花环。
“你把这个枯菱的花环挂在如此醒目的位置,花儿已谢,起不到什么美化的作用啊!”小松鼠好奇地问。
“是的,它不是一件好的装饰品,我也是这么看待它的。”
“那干吗不扔掉它呢?”
“不,我永远也不会扔掉的。这是我10岁生日那天,妈妈亲手为我编织的花环, 并亲自把它挂在我的脖子上。所以我要永远留着, 因为它是母爱和幸福的证据。”
小兔子的一番话,颇值得深思。
如果我们试着按照小兔子家的方式去做, 相信我们的家庭也会变得浪漫而温馨。
因为当家中充满爱与幸福的物品时,这些证据就会时时提醒我们,过去的日子是多么美好,身边的人是多么爱我们。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并且对家人时时充满感恩之心了。
爱的物品可以是任何朴素或美丽的东西,但有一个前提是能时刻提醒你。
譬如一本书、一张家人的老照片、一幅挂在墙上的格言等,只要对你有意义的都可以。
如果以前没有,可以从现在开始,去准备这样的物品,送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以表达你的爱。
②写给孩子的书信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报道,一位中学老师给自己学生写了一封信,寄语学生不断进取,学有所成。
他在信中说:
“唯科:你好!
很高兴得知你从武汉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我很惊讶。
初中阶段在年级甚至在班级排名属中等的你,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步树立起自信,考取了武汉一所一本院校,你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与刻苦。
中秋将至,老师希望你不断进取,学有所成,将来成为国家需要之栋梁。
到那时,我来邀请你回母校,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你成功逆袭的经历。”
看到这封信,作为局外人的我都深受感动,斗志倍增。
相信当事人每每看到这封信,一定斗志昂扬,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
我从女儿小的时候起,就培养她写信的习惯,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都会留下书信,每年年末也会写一下当年的总结和对明年的期许。
我俩也经常会通过书信的方式来交流,尤其她到了青春期以后,我发现这种书信形式明显促进了我们的沟通。
一些当面说会引起负面情绪的话,用书信的形式沟通的,都非常顺畅。
时至今日,有一封我写给她的信,还挂在她的书桌上。
我问过她一直挂着的原因,她笑而不答。
但我从她的笑容中,读到了这封信带给她的力量和影响。
我猜,这应该是我对她的爱中,最独特的一份吧。
①比赛/获奖等特殊时刻
凡是比赛,总会有输赢,无论输赢我们都可以为孩子建构一个仪式。
让他在赢的时候,感悟成就和收获,体验努力与成功,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在孩子为自己很努力,却不能走上领奖台而难受时,我们和他一起,感受他的难受,给他期许。
告诉他,漫长的人生路上,一两次的失败和失利,都不代表未来。
孩子同样会在我们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和风细雨,需要关心和微笑,我们蹲下身来,学会倾听和注视他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爱的仪式。
②注重生活中的小细节
很多人说,如果一个孩子内心健康,为人善良,能够懂得如何去爱和被爱,那他的家人一定是相爱的,而相爱,也是需要仪式感的。
《绝望主妇》中有句台词说:
“无论身心多么疲惫,都要保持浪漫的感觉。形式主义虽然不怎么棒,但总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得多。”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父母懂得用仪式感装点婚姻,孩子自然也会明白爱需要有点浪漫,努力为爱付出。
爱的全部就是付出与回报之间的感动,懂得爱的人才会舍得付出。
为爱而付出,不在于做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早上起床,对身边的亲人道一声“早安”,他们会喜悦和欣慰。如果有空,为亲人做一次早餐,和亲人一起吃顿愉快而丰盛的早餐。
该吃午饭时,给亲人打个电话,叮嘱他午饭要吃好,有机会午休一下;下班了,再打个电话,叮嘱他下班早点儿回家,路上注意安全,一起回家吃饭。
晚饭后,亲切地询问亲人今天有什么见闻,有什么生活感受,工作是不是很累;如果父母在身边,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当然,这样的服务,爱人也是可以享受的。
当亲人生病时,身边有人嘘寒问暖,悉心照顾,那对于病人来说,是最好的精神康复之药。
仪式感的力量,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举动,孩子会在观察和感受中,渐渐形成对生活的理解,这是一种慢养育的力量。
有仪式感的生活,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它的精致;有仪式感的人生,也才能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不同。
仪式感不需要铺张浪费,不需要繁文缛节,大费周章。
它不是钱的堆砌,需要的,只是你的小心思,小感动。
如同咖啡中加的一颗糖,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记住甜的味道,你用心的套路,会成为孩子漫长人生里微笑想起的甜蜜。
每一个仪式感的背后,都藏着一份爱的表达,要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小仪式,固化它、美化它,并作为一种家族传统延续下来。
转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