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家长陪伴孩子的形式也由行为变成了语言,就是和孩子经常聊天、谈心。除了谈那些让孩子心烦的作业和成绩,还会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心情、兴趣爱好,以及无目的的闲聊。当孩子愿意同你聊天,甚至彻夜谈心,反映了你们关系还算融洽。可以说:“没和孩子聊过天的家长是不合格的”。
聊天型陪伴的标准是“无压力”,最忌讳的是“投射”,外部表现是“讲道理”。比如聊着聊着,你就在告诉孩子该怎么办、如何为人处世、结交怎样的朋友、怎样学习效率高、如何树立远大理想之类,有时情绪还会慷慨激昂,变成了自我陶醉的演讲,孩子成了听众。感受属于内在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情绪属于外部表现,较为单一明显。通常而言,感受与情绪是一致的,但在压抑或未被觉察的时候,则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
最高级别的陪伴不仅仅是情绪、行为、语言的陪伴,而是感受在一起。这样的聊天就不再是陪伴,而是或强硬或委婉的“授课”。你们的关系也不再平等,而是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前辈晚辈关系。口头语也变成了“我觉得”、“你应该”、“其实”、“但是”、“这样会更好”之类,你潜意识目的是“孩子要听我的才对”,换句话说“孩子是错的”。此刻,你就正在用总结人生经验的方式进行投射,这样和孩子沟通是无效的。
转自《亲子教育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