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揭开溺爱孩子的心理真相:往往是父母自身内在缺爱的表现 |
浏览:720次 时间:2023/4/10 10:57:05 |
 |
****着半身,大喊一句“妈”,然后,妈妈就帮他把衣服穿上。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妈妈不得已开始变卖家具,以维持“巨婴”的日常需求。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这时“巨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VR产品,便大喊一句:“妈,给我买这个!”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一看到电视里有新玩意,手一指,叫一声“妈妈”,然后,妈妈就绝对满足他。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可是,十几年一过,爸爸走了,但小小孩,还是“小小孩”。“巨婴”因为没买到VR新产品,便把遥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气。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这时,妈妈哼起了童谣,希望依然能用这种方式安抚儿子情绪。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妈妈叹了口气,将手嵌入自己体内,然后,掏出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他摸了摸咕隆咕隆的肚子,想喊妈妈,却发现,妈妈早已咽气。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最终,“巨婴”不堪饥饿的折磨,扒开妈妈伤口,重新钻回她的肚子,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它****裸地呈现出一现象:溺爱,既毁孩子,也毁自己。问题在于,既然都知道溺爱不好,为什么还有很多父母对此趋之若鹜?一言蔽之:“溺爱”这玩意,它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在真实世界里如何对待孩子,基本上取决于“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如果一个妈妈的“内在小孩”是丰盛的,充满爱的,那她自然就会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且给予。如果这个“内在小孩”是缺爱的,在某些方面相当匮乏,那她就会把这个“匮乏部分”,全然投射给真实世界的孩子。比如你小时候经常被虐待,被忽视,这种不幸的童年,就形成了你“内在的缺爱小孩”。你看见孩子就有一种付出欲,恨不得什么都帮他完成,感觉怎么爱都不够——也就是所谓的“溺爱”。你会有一种强烈的牺牲感:天呐,我真是一个伟大的妈妈!因为那时,她每次想自己洗衣服,妈妈就来一句:“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还是我给你一起洗了吧。”一起去超市购物,她明明挑得差不多了,妈妈又一股脑塞给她一堆昂贵的零食。妈妈生病了,她试着关心,结果得到的回应是:“没事,学习第一,你看书去吧。”可要是她真看书去了,妈妈又会唠叨一句:“还真是个白眼狼。”后来李雪发现,其实妈妈内心极度缺爱,所以才会通过牺牲自己,来过度满足女儿。而这种一味地付出,也在间接地满足妈妈“内在的缺爱小孩”。被溺爱的孩子,和不被爱的孩子,其实本质都一样——没有得到真正的爱。其实任何孩子,都会天然地渴望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独立。妈妈意识层面可能会悲伤,但潜意识里声音就是:宝宝不能离开我,这样我就永远付出,永远享受伟大的牺牲感了!最终,孩子连基本的意志都没有形成,自然做事无定力,当吸血鬼也不知廉耻。溺爱就更别说了,它暗藏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孩子,按父母意愿行事。而孩子,大都选择服从——毕竟父母付出这么多,实在太内疚了。他们口头禅是:“我妈养我多不容易啊!你就不能孝顺她一点吗?”“放心,要是哪个物种连饿了都不知道吃东西,早灭绝了。”果然,不到一个月,孩子不但能自己吃饭,还不挑食,什么都尝尝,有一种终于解放的感觉。沉浸在这种伟大的牺牲感里,自然无法看见孩子对独立意志的渴望。而父母想走出“自己满足自己”这个困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向外观察以及向内觉知。向外观察:孩子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他想要什么样的成长体验?还是李雪那句话,“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向内觉知:拿自己的童年,与孩子的现在做比较,问自己:“我究竟是在满足谁?买一大堆玩具,倒底是我想要,还是孩子想要?”只有区分出这些,你才能真正看见一个孩子的所思所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