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情预测
(一)鱼类疾病
1、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水温在20~30℃时易发病,25~28℃为流行高峰,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也可能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各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7~28℃,苗种携带病原流通是该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换水、用药不当或水质、天气突变,可诱发该病暴发。各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3、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 ,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水温10~33℃均可发生,其中以22~28℃最为严重,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各鲫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5、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鱼类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6、链球菌病:病原为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主要危害
7、刺激隐核虫病: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鯵、石斑鱼等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适宜的繁殖水温为10℃~30℃,最适繁殖水温为22℃~26℃左右,以胞囊及幼虫传播,传染速度快、具有高致病性和高暴发性,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最易暴发。全国各海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8、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全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适宜水温22~29℃,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 “跑马病”。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症:病原为白斑综合症病毒,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
2、虾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Ⅰ,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对虾体长4~7厘米时最易被感染,水温在16~32℃时流行,可通过粪便、同类相食等途径水平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各对虾、罗氏沼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可感染所有生活阶段的对虾,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水平传播是养殖池塘中该病原传播和感染对虾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此外,这一时期鱼类还需注意防控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柱状黄杆菌病、弧菌病等病,甲壳类注意防控偷死野田村病毒病、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症等病,爬行类注意防控鳖溃烂病等病的危害,以及因水质恶化、天气变化、缺氧、赤潮等引起的非病原性疾病可能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三)罗非鱼
易发生链球菌病、弧菌病。重点关注海口三江、文昌、琼海等罗非鱼养殖密集区域。
(四)石斑鱼:
易发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弧菌引起的烂身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等。重点关注文昌、万宁、陵水、临高、澄迈、三亚等石斑鱼养殖密集区域。
二、防控措施
针对以上病害,广大养殖户应适时采取积极防治措施,确保
(一)预防措施
1、加强苗种检测。选购苗种时,应选购经过检验检疫的苗种,避免苗种携带病原。
2、加强水体监测和水质管理。养殖前,进行水体消毒等工作。定期监测养殖水体情况。多开增氧机,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
3、科学投喂。保证饵料新鲜无害,定时、定点、定量投喂,定期消毒投料台。定期拌料投喂内服保健的产品,增强养殖动物免疫力。若发现异常情况,比如遇上连续天气变化或者鱼虾类游塘等现象,应及时调整投喂量,避免残余饵料等污染水体,加重病情。
4、坚持每天巡查。注意观察水体和养殖生物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及时发现可能的致病因素,尽早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二)治疗措施
1. 细菌性肠炎、烂鳃、出血病:
发病养殖池应适当减少投喂,水体用碘制剂进行消毒,同时开展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在
2. 寄生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