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无机氮元素的去除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工厂化的办法来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

我们在一些文章中已经探讨过水体中的氮循环。有机氮主要是以蛋白质、肽、氨基酸等形式存在。这些物质都是鱼虾生长所必需的能量物质。在经鱼虾的消化吸收后,变为氨和亚硝酸盐。另外,水体中会有多投的饵料、死亡的藻类、菌类等等。这些有机物需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转化分解。担当这一使命的,往往就是乳酸菌、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等分解细菌。此时,水质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为水中有机酸增多,水体的PH值下降。
进一步地,当水体中的氨等物质越来越多的时候,由于氨水解后呈现碱性,所以水体的PH值会逐步上升。当氨浓度上升以后,水中的亚硝化细菌与硝化细菌将参与进来。会将氨与亚硝酸盐分解成对鱼虾无毒的硝酸盐。硝酸盐易被藻类或植物吸收。这样如果养殖池中有合适的藻种,则在其它环境变量的支持下,水中的藻类开始大量繁殖。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系统的建立,过程往往与水中氮源的高峰浓度不一致。因为微生物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当水体中氨浓度最高的时候,亚硝化细菌却未大量繁殖。硝化细菌自然繁殖的达峰周期约为30-45天,而且需要水体中溶氧、PH值、光照、杀菌剂等因素支持。为了加快系统的建立,我们可以人为地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投放。
在高密度系统便会顺利地接下“重任”。

实际操作上,系统的建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蛋白含量等参数。蛋白质的总投入与转化速率会影响到整个氮元素的循环周期。从有机氮到无机氮。再到氨和亚硝酸盐、再到硝酸盐、再到藻类等。每一个环节有失误,都可能导致“堵车”。
2.生物过滤的形式。一般来讲,滴流的效果最好。潮汐式器的效果次之。但潮汐的修建相对容易。最容易修建的是生化过滤池。但它的效果最差。且需要增氧曝气等操作与之配合。
3.另外,还应选择效果最好的滤料。多年的实践中,客户们反映,毛刷是一个效果较好、容易清洗的材料。
4.微生物的选择。目前市面上的生物科技公司多如牛毛。我们需要不断地尝试、验证。直到辨别出最好用的产品。

|